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了飽受爭議的“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幾小時后,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發起投票:“是否應該成立‘美國黨’?”24小時內,124.9萬人參與,65.4%投下贊成票。第二天,馬斯克對外宣布:“今天,‘美國黨’成立,還給你們自由。”這場政治風暴的核心,是一份長達940頁的法案。它永久固定了特朗普2017年將企業稅從35%降至21%的政策,允許企業研發和設備投入全額抵扣納稅額,卻同時幾乎完全取消清潔能源補貼,并將汽車行業燃油污染懲罰標準歸零。面對馬斯克的建黨言論,共和黨人警告將讓他“滾回南非”,而特朗普此前也表態,暗示驅逐馬斯克是可能的。
馬斯克與特朗普的裂痕始于法案辯論階段。6月30日,馬斯克連發數十條帖文炮轟:“任何支持此法案的議員都該感到羞愧!”他甚至置頂匹諾曹漫畫配文“騙子”,直指違背削減開支承諾的議員。特朗普則反擊稱,馬斯克的憤怒源于“特斯拉丟了補貼”,并暗示可能動用政府效率部對付他。商業現實的沖擊遠超個人恩怨。法案不僅取消7500美元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更摧毀特斯拉的碳積分商業模式。
自2015年以來,這項收入累計超過110億美元,成為支撐其盈利的關鍵支柱。一位特斯拉前高管坦言:“這是可怕的政策,對盈利是毀滅性打擊。”馬斯克的建黨構想并非臨時起意。6月5日,他首次發起投票詢問是否需“代表80%中間派的新政黨”,獲得超過80%支持率。7月5日宣布成立時,他明確提出戰略目標:集中資源爭奪2-3個參議院席位和8-10個眾議院席位。在美國兩黨席位接近的背景下,這一規模足以在關鍵法案表決中成為“關鍵者”。
政策綱領上,“美國黨”預計主打兩張牌:一是財政保守主義,抨擊政府“因浪費和貪污破產”,承諾十年內削減50%赤字,用智能優化政府流程節省1萬億美元;二是未來產業投資,支持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生物技術,計劃斥資1000億美元建設全國5G+星鏈網絡,恢復新能源補貼。盡管馬斯克坐擁3630億美元資產和2.2億社交媒體粉絲,但美國政治體制對第三黨的系統性壓制堪稱銅墻鐵壁。法律上,各州為新政黨設置苛刻條件。
在加州,新黨需收集110萬選民簽名或吸納該州0.33%選民(約8.8萬人)才能登上選票;還有資金方面的枷鎖,聯邦法律禁止個人直接大額資助政黨。馬斯克每年最多向國家級政黨委員會捐款44,300美元,遠不足以支撐全國競選;另外“贏者通吃”的選舉人團制度下,第三黨極易淪為“攪局者”。1992年羅斯·佩羅獲得19%普選票卻未獲一張選舉人票的教訓猶在。
即便難以短期內顛覆兩黨制,“美國黨”仍可能成為改變美國政治的變量。首先是選票分流,民調顯示共和黨男性選民對其支持率最高,若在2026年中期選舉吸引溫和共和黨人,可能間接助力民主黨;其次,馬斯克利用社交平臺放大直擊兩黨“浪費貪腐”痛點,迫使傳統政黨回應財政改革與科技創新議題;最后,若“美國黨”推動孤立主義外交,北約與亞太盟友將面臨戰略不確定性,美國貿易政策轉向還可能沖擊全球產業鏈。
馬斯克在社交平臺向2.2億粉絲發出的宣言,試圖喚醒美國人對政治寡頭化的集體焦慮。第三黨在美國最大的作用往往不是贏得權力,而是暴露體制的裂痕。當馬斯克將商業帝國的危機感轉化為政治行動時,“美國黨”的誕生已不僅是個人宣言,更是對美國政治體制的一次壓力測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