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多數人都將目光鎖定在藏南的時候,還有一處中印邊境博弈的焦點拉達克,可能比藏南的價值更重要,歷史上這里也曾是中國傳統管轄領域,但如今卻已成為印度鎖定中印邊境西段的“橋頭堡”,那么,拉達克究竟有多重要?
中印邊境博弈的“前沿陣地”
拉達克地處青藏高原西北邊緣,東接我國西藏阿里地區,西接克什米爾山谷,南北被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夾在其中,總面積45110平方公里,全境都位于世界屋脊之上,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這里是南亞次大陸與青藏高原以及中亞的天然連接點,是青藏高原西緣唯一能夠自然連通中亞和南亞的高原門戶,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的南道重要節點。
在軍事方面,喀喇昆侖山與喜馬拉雅山交匯構成天然地理屏障,依托海拔優勢又可對印度平原形成俯沖態勢。向北扼控喀喇昆侖山口,向南又能直抵印度河流域,順勢而下,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僅300公里,并且中途幾乎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因此,拉達克就如同一把懸在新德里頭上的利劍,誰占據了這一制高點位,便能對新德里形成有效戰略威懾。
同時,拉達克距離班公湖、加勒萬河谷等地區也近在咫尺,向東又緊鄰著新藏戰略要地阿克賽欽,因此,這里又控制著我國新疆和西藏進入南亞的多個關鍵山口,其西部的錫亞琴冰川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長期爭奪的焦點,由此也反映出了拉達克在各方地緣博弈中的突出地位。
另外,拉達克還地處印度河上游,該河發源于我國西藏岡底斯山岡仁波齊峰北坡,在我國境內被叫做獅泉河,后途經拉達克貫穿巴基斯坦,最終匯入阿拉伯海,并且印度河上游什約克河、努布拉河等多條支流也經過拉達克。印度河是巴基斯坦的水源命脈,關乎該國的農業灌溉、生活飲水以及水力發電,控制了拉達克,也就如同掐住了巴基斯坦的咽喉,并在水資源博弈中占據主動地位。
控制著拉達克的印度,在此前的印巴沖突中,就單方面終止了《印度河用水條約》,并試圖截斷上游水源,給巴基斯坦構成威脅。
印度還通過在拉達克進行軍事部署,將首府列城武裝成高原戰略基地,在印巴邊界西段,與中國展開博弈。
雖然如今的拉達克,已在印度的控制范圍內,成為印控克什米爾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原本這片土地卻并不屬于印度。
拉達克與我國的歷史淵源
公元前1500年,青藏高原上誕生了一個強大的古國-象雄王朝,其管轄疆域西起阿里地區的岡仁波齊,向東直至昌都丁青,鼎盛時期,不僅橫跨青藏高原,還與中亞、南亞以及西亞形成了緊密的文明網絡,拉達克自然也在其勢力范圍之內,直到645年象雄王朝被另一個強大政權統治,這便是吐蕃王朝,但842年吐蕃被唐朝所滅,青藏高原上因此陷入各貴族政權勢力割據的局面,公元九世紀中期,藏族人在阿里和拉達克地區建立古格王朝,后古格國王后人又各自為王,這才逐漸出現了拉達克王朝,此后大量藏族人涌入拉達克,隨著佛教傳入西藏,拉達克受其影響,這里的建筑風格,人文風俗越發與西藏相似。
元朝時期,青藏高原被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拉達克也位列其中,此后朝代更迭,拉達克曾長期作為西藏藩屬,接受西藏管轄。
直到19世紀中葉,隨著英國殖民者完成對南亞的殖民后,開始將手伸向青藏高原。1840 年至 1842 年,英國支持下的查謨國王對拉達克發動入侵戰爭。雖然在清朝的抵御下,英國指派克什米爾與西藏在拉達克列城展開和談,并最終承認舊有邊界,但1846年,在清朝未參與的情況下,英國還是單方面劃定了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東界,將拉達克劃入克什米爾版圖之內,后又通過慣用伎倆,非法勘界,劃定了一條“約翰遜線”,將中印傳統習慣線從喀喇昆侖山向北推到了昆侖山,兩山之間的阿克賽欽,被其劃到了英屬印度的克什米爾地區。
1947年印度獨立后,繼承英國殖民衣缽,繼續占領拉達克,并試圖進一步占領阿克賽欽,直到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后,我國牢牢掌控阿克賽欽,但與其相對的拉達克,也成為了印度在邊境的關鍵戰略要地。印度曾試圖建立拉達克中央直轄區加強對其控制,但印度對拉達克的占領和主權聲索,實際上仍缺乏切實的法理和歷史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