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戰” 爆發,這梁子越結越深?
最近,泰國和柬埔寨爭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次不是領土爭端,而是在文化領域杠上了,具體怎么個事呢?
具體文化爭端有兩件事,其一,據泰國《國家報》7日報道,泰國計劃于2026年提出申請,將自家皇家傳統服飾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來這事挺正常的,但是之前柬埔寨也曾申請將其婚禮傳統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時候,申報材料被指含有泰國服飾的圖片和相關信息,這下泰國可不樂意,泰國的《國家報》表示,這一行為可能會被解讀為泰國服飾是柬埔寨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消息傳到柬埔寨,柬埔寨也不干,柬埔寨《高棉時報》發文反擊,刊登的文章表示該文章具有挑釁性且缺乏見識。文章稱,該報道曲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加劇了鄰國之間不必要的緊張關系。
泰柬文化本就同源異流,吳哥王朝曾統治泰東北,加之兩國地緣接近、歷史上文化交融,兩國服飾、建筑元素等難免你中有我;泰柬都將傳統服飾圖樣視作自身文化遺產,真要爭論起來可要不知不休了。其實申遺爭端本質是歷史話語權爭奪,誰掌握文化解釋權,誰便主導區域文明敘事。
文物博弈:佩通坦的“致命反擊”
另一件事就是佩通坦4日以財政預算緊張為由,暫停了原計劃于本月歸還柬埔寨20件高棉文物的進程。佩通坦此前因和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的通話門事件,被暫停了總理職務,如今擔任文化部長一職,這是佩通坦就任文化部長后作出的第一項決定。這批文物屬柬埔寨國寶級雕塑,43件中的23件已于2008年、2015年歸還,剩余20件原定今年7月移交。
柬埔寨文化部長彭薩格娜致信佩通坦,強調愿承擔全部運輸費用,并敦促泰國遵守2024年兩國共同宣布的協議。但佩通坦以“邊境局勢需重新評估”為由拒絕,暗示文物歸還已成政治籌碼。
佩通坦暫停歸還文物,明著是 “財政緊張”,暗地里卻像憋著一股 “扳回一城” 的勁兒。畢竟被洪森坑了一把,公布了通話內容,丟了總理的職位。如今作為文化部長,第一把火就燒向文物歸還,借著這件事向柬埔寨釋放信號:咱們還沒完!
佩通坦的雙面角色:從總理到文化部長
被暫停總理職務后,佩通坦48小時內完成身份轉換。其政治智慧在于可效仿泰國前總理巴育模式,巴育2014年政變后兼任總理與防長,2022年被停職仍以防長身份掌權;如今佩通坦擔任文化部長,也有自己的文化戰略價值,其掌控文物、非遺等敏感議題,可對內安撫民族主義者,對外反制柬埔寨施壓。
這次佩通坦的 “強硬”,既是個人政治生涯受挫后的反彈,也暗合了泰國國內一些人 “不能在柬埔寨面前吃虧” 的心態;柬埔寨寸步不讓,也是不想在文化主權上落了下風。
結語:當文化脫下和平外衣
其實往深了說,泰柬這陣子的文化摩擦,也反映了兩國長期依賴復雜的關系。柏威夏寺的領土爭端吵了幾十年,邊境還在擦槍走火,這些歷史疙瘩沒解開,文化領域的風吹草動就容易被放大成 “敵意”。
但話說回來,文化從來不是用來筑墻的,更不該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泰國的絲綢再華麗,柬埔寨的吳哥窟再輝煌,都是東南亞文明的瑰寶。真要較起勁兒來,你說這服飾的紋樣源自素可泰王朝,我說那婚禮儀式帶著吳哥時期的影子,最后只會把好好的文化遺產,變成互相攻訐的 “證據”。
佩通坦的強硬姿態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民族主義高漲的東南亞,文化遺產已從“文明的紐帶”異化為“政治的匕首”。
對柬埔寨來說,追回文物是民族尊嚴的救贖,卻被泰國視為談判籌碼;對佩通坦來說,暫緩歸還文物是其對柬埔寨的反擊,文化部長之位是政治復活的跳板,文物與申遺淪為權力游戲棋子。
扣留千年文物或許能換來短暫的政治喘息,但撕裂的文化血脈,注定讓兩個本應共溯瀾滄文明的鄰國,在猜忌中越行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