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美術學院實踐團隊成員向白箬鋪鎮孩子們介紹藝術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單位供圖
7月8日,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筑夢繪心”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鋪鎮,與當地“白箬之光”鄉創中心開展深度合作,圍繞“兒童友好”特色品牌建設進行戰略對接,攜手探索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模式,打造可推廣復制的典型經驗。
座談會上,白箬之光鄉創中心首席運營官陳佩詳細介紹了白箬鋪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探索的“兒童友好”特色發展路徑。該鎮地處長沙河西湘江新區核心圈層,交通便利,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自2020年起將“兒童友好”理念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抓手,積極打造無圍墻的“自然學校”,逐步形成了符合《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精神的鄉村實踐樣板。
讓媽媽照亮鄉村——白箬鋪鎮“自然媽媽講師團”的特色實踐,成為此次合作的重要對接點。這支由本地女性組成的團隊,通過系統培訓成功轉型為自然教育導師,不僅為村莊注入了文化活力,也實現了自身價值,形成了以女性力量助推鄉村發展的創新模式。她們結合本地特色開發系列課程,如圍繞500年古樹設計生態課程、以水稻生長周期串聯農事體驗等,既為孩子們提供豐富的實踐教育,也為當地鄉村旅游增添了特色內容。
此次實踐活動中,團隊結合當地特色規劃實施了三大創新行動:更新提升白箬鋪特色文創產品系列,將美術設計專業優勢與當地傳統工藝相結合,提高文創產品的藝術性與市場價值;精心拍攝制作“白箬鋪自然媽媽講師團”宣傳片,運用專業視聽語言展現鄉村文化傳承者風采,助力當地特色文化傳播;與當地小學深入商洽校園墻繪與地繪藝術項目,通過公共藝術創作為鄉村校園注入美育元素,營造富有文化底蘊的育人環境,為鄉村美育建設貢獻專業力量。
“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鄉村帶去真實的振興動力,是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團隊成員李明表示,“通過此次實踐,我們不僅要將課堂所學轉化為服務鄉村的實際成果,更要在服務基層中深化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厚植愛國情懷。”
“白箬之光”鄉創中心首席運營官陳佩對實踐團隊寄予厚望:“藝術設計與鄉村振興的融合,將為我鎮‘兒童友好’品牌建設注入新活力。這種校地合作模式具有很強的創新性與示范意義,有望形成可推廣復制的經驗,助力更多鄉村的文化振興。”
此次合作是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深入貫徹教育部、團中央關于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部署,積極響應2024年“三下鄉”社會實踐對“鄉村振興”主題的重點關注。團隊成員將持續跟蹤項目進展,形成完整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探索藝術專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貢獻智慧與力量。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筑夢繪心”團隊的實踐探索,是對《教育部等十四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外實踐教育的意見》的積極響應,通過高校專業資源與鄉村發展需求的有效對接,形成了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這種“藝術+鄉村+兒童”的實踐路徑,既符合國家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政策導向,又契合鄉村全面振興中文化振興的內在要求,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與推廣價值。(劉盾志 何順福 徐錦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