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青媒筑夢,文韻沅陵”暑期社會實踐團自長沙啟程,奔赴懷化市沅陵縣涼水井鎮,開啟為期兩周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緊扣“助學助農”核心,圍繞“青少年教育及健康”、“農耕用語傳承轉化”、“推普助力鄉村振興”三大主題,深入田間地頭與基層社區,以青年之姿來注入新活力。
實踐團在涼水井鎮“青年之家”設立公益全托班。團隊教學組成員精心設計防溺水教育、趣味科普與心理健康課程。教室里傳出孩子們清脆的英語跟讀聲,科普實驗中閃爍著好奇的目光,心理健康課程上洋溢著歡快的笑聲。孩子們笑著說:“我明天還想來上課!”,正是對團隊付出的最好的認可。同時,團隊從青年之家的課堂到涼水井鎮白合村開展資助宣講活動,由成員楊赫祺主講,精準傳遞國家資助政策,為學子鋪就求學之路。
為搶救與活化瀕臨消逝的農耕智慧,團隊調研組成員深入田間,悉心采集特色農諺與耕作術語。同時,在涼水井鎮政府的支持下,成員們連續三天走訪白合村和王家嶺村,調研收集當地村民的農業用語的使用情況與對農業用語的態度。調研組就沅陵當地農業用語年輕學子用現代傳播理念為傳統農諺注入新生機,使其從歷史記憶轉化為可觸可感的鄉村振興文化載體。
實踐團聚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構建“三位一體”推普矩陣。一是創新視聽傳播。團隊宣傳組成員精心剪輯制作系列推普微視頻,以情景短劇等生動形式,在團隊微信視頻號上發布,提升大眾語言規范意識。二是夯實教學根基。團隊教學組成員在青年之家開設普通話課程,幫助學生養成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三是直播實戰賦能。7月9日,在藍溪農業的幫助和指導下,團隊成員入駐藍溪農業直播間,成員李詩涵和肖安琦以標準流暢的普通話推介沅陵酸菜等特產,下播后與藍溪農業工作人員交流產品講解與互動話術。
涼水井鎮干部表示,“師大學子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山外世界的清風與改變的可能。”當趣味課堂點亮鄉村孩子的眼睛,當古老農諺在青年手中煥發新生,當普通話成為推動振興的催化劑,青春便與鄉土產生了最深沉的共鳴。此次實踐不僅是一次學以致用的歷練,更是青春熱忱與鄉村脈搏的同頻共振。“青媒筑夢,文韻沅陵”團隊以專業學識為犁鏵,深耕沅陵沃土,在服務奉獻中體認責任,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動能,交出屬于青年人的時代答卷。
通訊員李詩涵 李睿方 瀟湘晨報記者張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