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大門口豎起了高高金屬圍欄,所有球類活動被取消,體育課也被勒令原地休息;當一位老師因孩子打鬧時的細微擦碰被家長反復指責威脅時,這位中年教師在教室里無奈地哽咽低語,無力與委屈像鉛霧般彌漫在空氣里……當我們看到學校的層層防御姿態——并非懈怠,卻是應對全社會層層擠壓下不得已的“自我保護”。校園背負的無限責任之繭,已悄然裹挾了教育生長的血肉。
社會無形重壓,將學校步步推向窒息邊緣——學校如同在荊棘中穿行,承擔的重責卻逐漸背離了教育的初心與能力邊界。
安全責任之網,困住了自由奔跑的生命力。曾幾何時,孩子們課間的自由奔跑與呼朋引伴成了稀缺場景。校園活動空間的限制并非孤立現象:多少學校取消了春秋游、遠足等戶外探索;體育課更是縮手縮腳,甚至曾有人拍下被厚實護墊包裹得如同木乃伊般的校園籃球架!過度審慎的安全考量,實則是責任焦慮之下教育者步步后退的無奈妥協。
輿情漩渦中,學校已成不可承受之“錯”的替身。2022年那則“老師漏掉15名學生高考報名”的新聞曾引發洶洶輿情。然而,真相遲來——學生本人嚴重逾期并拒絕簽字核實,校方反復催告。即便如此,洶涌問責仍迫使學校“道歉認錯”;另一所小學因學生自行購買校外零食偶發不適,也被家長直接指控為學校管理不善。凡校內或與學校有絲毫關聯之事,一旦失控,學校便被推入問責風暴的中心位置。這實則是社會情緒肆意蔓延下責任界限的模糊混沌。
社會道德期許的累加,讓教育之舟早已超載。除了知識傳授,學校還負擔了心理健康篩查、網絡沉迷防范、價值觀引導乃至審美教育……似乎社會所有道德期待都順理成章地堆積在學校門前。這無邊的“育人”負擔下,教師隊伍精疲力竭;教育的本質目的,反而迷失在無限加碼的職責迷宮。
無限責任的枷鎖,終究會絞擰成學校自我設限的緊箍——教育的精神空間在收縮,創新的勇氣被扼殺于搖籃。當學校為自保只能壓縮一切看似“有風險”的活動時,陽光下的自由奔跑、風雨中的戶外探索便紛紛退場。每一次冒險嘗試都可能是“事故”引信時,教育者怎敢放心設計一堂戶外實踐課?教育失去試錯勇氣成為必然。
更深層次上,無限責任是教育人格發展的枷鎖:當孩子們被圈養成“套中人”,每一步都被精準預控,沒有跌倒擦傷的空間,未來怎能擁有面對挫折的生命力?學校教職員則化身“責任走鋼索者”——教學已退居次席,規避責任反而成了首要任務。家長、學生自然產生對學校過度依賴的心理傾向:孩子摔跤是學校地面不平,成績不理想則老師“教育不當”。
如何解開“無限責任”的死結?這呼喚全社會共同構筑權責明晰的邊界。
制度之盾:建立明晰的責任界定與轉移機制。清晰的法律條款與校規,應成為安全職責分配的基礎而非模糊地帶。同時,學校活動安全責任險等制度應當普及,避免學校背負本不該由其獨自承受的重擔。
法治之光:法律是解決爭端的真正明燈。當意外不幸發生時,明確責任劃分依據和糾紛處理程序勢在必行。對毫無理由的惡意詆毀與威脅追責,教育者也理應有法律作為后盾挺直腰桿。
社會心態:放下過度苛責,回歸教育本真。學校固然要履責,但絕非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全社會應當少一些“學校必須萬無一失”的焦慮和苛責,多一些面對不完美境況時的包容與理解。孩子的成長需要跌倒的土壤和自然的陽光風雨——溫室永遠無法培育出真正屹立風雨的參天大樹。
在杭州某中學一次座談會上,校長沉重坦言:“現在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教得更有新意、更能喚醒學生的熱情,而是如何保證不出一點問題……”這種坦誠的背后,是對教育被縛住翅膀的痛心疾首。
為校園卸下“無限責任”的沉重負擔,并非推諉,而是對教育真諦的虔誠守衛,賦予每一個生命自主探索的可能性。當學校終于能從自設牢籠中脫身前行,教育才能重獲那敢于嘗試、擁抱生長的自由空間。
當鐘南山院士談及童年冒險游戲時曾說:“沒有那些‘皮’的經歷,怎么知道風險和規避風險?”無限責任的桎梏下,今天的孩子們還能擁有體味挫折、收獲真正勇氣的空間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