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樓市迎來轉折點,內地市場亟待政策破局)
摩根士丹利在6月19日發布的《香港地產—住宅歷經7年后迎來轉折》報告中預測:香港房地產正處于一個上升周期的開端,這個周期可能持續4-5年。
在大摩預測中,2025年下半年香港房價將增長2%,全年呈現“V”型走勢,支撐這一判斷的基本面因素堅實而多元。
2025年香港資本市場生機勃勃。上半年恒生指數累計上漲超20%,位居全球主要市場前列;同期IPO集資額按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說法是1070億港元,重登全球新股集資額榜首?;馃岬母酃?,吸引了內地企業排隊上港交所,市場戲稱港交所敲鑼的錘子都不夠用了,而股市的財富效應正向樓市蔓延。
政策松綁釋放巨大能量。2024年2月香港全面撤銷樓市“辣招”,內地買家與本地居民享同等稅費待遇,誠意十足。一套千萬港元房產,內地買家稅費從300多萬驟降至數十萬。2024年3月至2025年5月,全港6萬宗私樓成交中,每四個買家就有一位內地背景人士。香港3.5%-4%的租金收益率遠超內地一線城市1%-2%的水平,投資價值凸顯。
人口政策成為需求新引擎。截至2025年5月,“搶人才”計劃已批出21萬份申請,獲批者平均年齡僅35歲。按每10名人才中1人購房估算,將轉化為至少2700套住房需求。
繼大摩之后,高盛和瑞銀也唱多香港樓市。從2021年9月高峰期至今已下跌近30%的香港樓市,終于迎來觸底反彈的曙光。
當香港顯露春意,內地樓市仍處寒冬。6月全國百城房價數據令人憂心:37個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下跌,較上月增加2個;二手住宅環比下跌0.75%,已連續38個月下跌。
市場分化加劇。二手房成交量預計2025年同比上升8%-10%,占總體成交量比重超50%;新房成交量則同比下降超10%。二手房主導地位削弱新房定價權,形成“以舊壓新”的價格傳導鏈。
即使是在深圳,市場也不容樂觀。在7月5日,我接觸的多位中介反映,今年1至5月的交易數據平穩,但6月的數據,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量價齊跌,在看在談的買家紛紛推后決定,顯示買家對前景突然看淡,去年926以來的政策紅利已經消耗殆盡。
7月3日,萬科公告再向大股東深鐵借款62.49億人民幣償債,今年以來深鐵累計向萬科輸血超211億人民幣。樓市低迷,對房企化債也極為不利,如萬科都倒下,對市場的沖擊將極為嚴重。
有意思的是,7月5日《中國房地產報》在題為“拼就是穩住樓市最好的解法”中指出:當下穩住樓市正處在非進不可的關鍵時刻,無論是市場止跌回穩、城市更新,還是好房子建設,都在步入改革發展的深水區,每向前一步都不容易。但是,前行路上,問題和挑戰從來不會少,拼就是最好的解法。因此,一方面,穩住樓市目前要匯聚發展合力,宏觀微觀政策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一方面,各地要激發敢拼、愛拼的精神,力爭上游成為全國穩住樓市大班級中的“優等生”。
上文沒對骨感的市場有所表述,不過從要求各地用力給力敢拼愛拼,也可看出市場的嚴重性。以我看來,這文章作用有限,還需要最高層級給予有力度的增量政策才能提振市場的信心。
雖然6月樓市數據慘淡,但股市地產板塊反而堅挺,市場顯然在賭加碼政策出臺。
從香港樓市經驗可看出,其樓市復蘇得益于“政策松綁+人才導入+資本聯動”的組合拳。內地或可借鑒,特別是在政策力度方面。龍頭城市不穩住而回升,其他城市不可能止跌。
任何政策的出臺,要力求有效果,而不只是出臺了事。以這幾年的政策效果來看,一步到位比擠牙膏式效果明顯更好,目前內地樓市,欠缺的就是干脆利落令人眼前一亮的樓市政策。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林少喜 助理總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