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總難免與疾病打交道 。
對病痛,人們常寄希望于藥到病除,卻忽略了一個根本道理:疾病能否痊愈,醫藥僅是外因,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患者自身的自愈力。就像一棵樹,陽光雨露只是外在條件,根系強健才能經得起狂風暴雨。
人體的自愈力,即機體受外界損傷或內部功能紊亂時,自我修復、調節并恢復正常的能力。比如皮膚割傷、擦傷后,傷口會自動止血,歷經紅腫、結痂,最終愈合,這便是自愈力在組織修復方面的展現。
感染病毒時,五臟六腑陰陽平衡、功能正常,即便不用藥,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會識別、攻擊病毒,借助發熱、炎癥反應清除病原體,實現康復。
自愈力,源于人體五臟六腑的健全功能與充足正氣。這好比國家的國防力量,臟腑如同各司其職的部門,正氣則是守護疆土的將士。當外敵來犯,若內部防線堅固、糧草充足,即便不借助外援也能擊退來敵;反之,若內部空虛、士氣渙散,再強的外援也難挽頹勢。《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是此理。身體強健者偶感風寒,或飲一杯熱茶,或睡一場好覺,便能自行康復,靠的就是這份充足的正氣。
醫藥的作用,恰似渡河時的舟楫、翻墻時的托舉,是助力而非主力。
手被刀割傷時,醫生用止血藥止住出血、用消炎藥防范感染,但傷口的愈合終究要靠自身氣血的濡養、皮肉的再生。就像農民播種后,施肥澆水能助禾苗生長,卻不能替禾苗扎根拔節、開花結果。醫藥的干預,目的是扶正祛邪,為身體的自我修復創造條件,而非直接替代身體“消滅”疾病。
有人抱怨醫藥未能治愈疾病,實則是錯把外因當成了根本。若醫藥真能包治百病,世間便不會有生老病死,扁鵲、華佗也該長生不老。可歷史早已證明,即便是醫道圣手,面對油盡燈枯的患者也無回天之力。這正如《論語》所言“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當身體的根基已朽,再好的醫術也如同在爛泥上蓋高樓,終難穩固。
三國時的阿斗,便是內因虛弱的典型。即便有諸葛亮這樣的賢相鞠躬盡瘁,為輔佐他耗盡心血,終究沒能阻止蜀漢覆滅。只因阿斗自身不思進取、荒于政務,外因再強也難以彌補內因的匱乏。疾病的痊愈亦是如此:若患者自身臟腑虛衰、正氣耗竭,即便名醫妙藥環伺,也如同強扶將傾之大廈,終難逆轉頹勢。
反觀那些康復的病例,看似是醫藥之功,實則是患者自身正氣與醫藥外力相互配合的結果。就像一場戰役,醫藥是援軍,正氣是主力軍,唯有主力軍奮勇殺敵,援軍的支援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生活中,有人遭遇嚴重車禍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嚴重外傷,卻能奇跡康復,往往不是單靠藥物,而是因為他們有強烈的生的欲望、堅強的意志、樂觀的心態、堅持合理作息和飲食,嚴格遵守醫囑,最重要的是他們受傷前五臟六腑功能健全,內外因通力合作,所以能夠起死回生。
明白這個道理,便該懂得如何對待疾病:既不完全依賴醫藥,也不忽視其輔助作用。平日里養護正氣,如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適度運動、調適情志,便是在筑牢健康的根基;生病時配合醫藥治療,同時積極恢復自身正氣,才是康復的正道。
健康的密碼,從來不在藥箱里,而在每個人的身體深處。顧護、增強自身正氣,便是握住了抵御疾病的根本;善用醫藥輔助,方能讓自愈之力如虎添翼。
這就是老祖宗“三分治,七分養”的養生智慧,這里養的,正是那決定健康的內因;這里養的,正是人體的自愈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