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池宇翔 醫管通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醫學院校的教育就提出要從單純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理一心理一社會醫學(即全人醫療)模式,可到了臨床工作中還是以疾病治療為中心。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臨床學科越分越細、越分越專業,將一個完整的人體分解成各個系統、臟器和部位,特別是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身心疾病增加的發展趨勢,單純的學科已經沒有辦法解決身體和心理存在的多種疾病,需要進行學科和專業的協作和整合。
醫管通獨家帶來品牌科室管理專家 池宇翔老師的品牌科室叢書《#全人整合醫療》的系列解讀。請大家持續關注~
回顧: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1講 品牌科室叢書概述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2講 全人整合醫療前言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3講 詳細的信息采集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4講 全面的體格檢查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5講 必要的輔助檢查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6講 循證的準確診斷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7講 最佳的治療方案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8講 及時的病情觀察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9講 專業的生活照顧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10講 安全的治療處置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11講 積極的心理支持
人體患病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謝變化,需要特定的飲食及營養來輔助治療疾病,促進患者康復。疾病和創傷可引起代謝的改變、熱能的過度消耗以及某些特定營養素的損傷。若能及時、合理地調整營養素的攝入,補充足夠的營養,則可使機體內糖原分解、蛋白質消耗減少,從而提高人體的抵抗力,促進機體創傷組織的修復及疾病的痊愈。
特定的飲食能夠輔助診斷或治療某些疾病,促進疾病的痊愈。特定的飲食可作為輔助診斷方法,如隱血試驗飲食可輔助診斷懷疑有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對某些疾病,飲食治療已經成為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01、飲食營養評估
對患者飲食狀況的評估可以明確患者是否存在影響營養狀況的飲食問題。
- 首先,注意 評估患者的用餐時間、頻次、方式和是否規律等;
- 其次,注意評估患者攝入食物的種類、數量及相互比例是否適宜,是否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 再次,注意評估患者食欲是否有改變,若有改變,注意分析原因;
- 最后,應注意評估患者是否服用藥物、營養品、保健品等并注意其種類、數量、服用時間,有無食物過敏史、特殊喜好,有無咀嚼不便、口腔疾患等可影響患者飲食狀況的因素。
通過對患者的外貌、皮膚、毛發、指甲、骨骼和肌肉等方面的評估可初步確定患者的營養狀況。人體測量通過對人體有關部位的長度、寬度、厚度及圍度的測量,以達到根據個體的生長發育情況了解其營養狀況的目的。臨床上最常用的是測量身高、體重、皮褶厚度和上臂圍。
02、一般飲食護理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開出飲食醫囑,確定患者所需的飲食種類。護士根據醫囑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準備餐食或通知醫院營養餐廳分發食物。我國的醫務人員普遍缺乏膳食營養方面的專業知識,通過醫生、護士對患者營養的初步評估以后,必要時可邀請膳食營養師進行專業的評估。
由于飲食習慣不同、缺乏營養知識,患者可能對于醫生下達的飲食醫囑不能理解,甚至是難以接受。護士應根據患者平時的飲食習慣和所需的飲食種類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解釋和指導,說明意義,明確可選用和不宜選用的食物及進餐次數等,取得患者的配合。飲食指導時應盡量符合患者的飲食習慣,使用替代的調味品或佐料,以使患者適應飲食習慣的改變。良好的膳食指導能使患者愿意遵循飲食計劃。
患者的一般飲食包括普通飲食、軟質飲食、半流質飲食和流質飲食等四種。普通飲食適用于消化功能正常,無飲食限制,體溫正常,病情較輕或恢復期的患者。普通飲食為一般飲食都可以選用。軟質飲食主要適用于消化功能稍差,咀嚼不方便,低熱,消化道術后恢復期患者。軟質飲食一般包括軟飯,面條,切碎煮熟的蔬菜、肉類等。半流質飲食一般適用于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中等發熱,身體虛弱,手術創傷較大的患者等。半流質飲食可選的食物包括泥狀、末狀、粥、面糊、羹等。
治療飲食是指在基本飲食的基礎上,適當調節熱能和營養素,以達到治療或輔助治療的目的,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舒適的進食環境可使患者心情愉快,增強食欲。患者進食的環境應以清潔、整齊、空氣清新、氣氛輕松愉快為原則。進食前暫停非緊急的治療及護理工作。
進餐前,如果患者感覺舒適會有利于患者進餐。因此,在進餐前,護士應協助患者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患者進食期間,護士應加強巡視,同時鼓勵或協助患者進食。護士可以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解答患者在飲食方面的問題,逐漸糾正其不良飲食習慣。鼓勵患者自行進食,并將食物、餐具等放在患者容易取到的位置,必要時護士應給予協助。
經護士評估,對于不能自行進食者,應根據患者的進食習慣如進食的順序與方法等耐心喂食,每次喂食的量及速度可按患者的情況和要求而定,不要催促患者,以便于其咀嚼和吞咽。進食的溫度要適宜,防止燙傷。飯和菜、固體和液體食物應輪流喂食。進流質飲食者,可用吸管吸吮。
03、特殊飲食護理
對于病情危重、存在消化道功能障礙、不能經口或不愿經口進食的患者,為保證營養素的攝取、消化、吸收,維持細胞的代謝、保持組織器官的結構與功能,調控免疫、內分泌等功能并修復組織,促進康復,臨床上常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特殊飲食護理,包括胃腸內營養和胃腸外營養。
胃腸內營養是采用口服或管飼等方式經胃腸道提供能量及營養素的支持方法。根據所提供營養食品的不同,可以分為要素飲食、非要素飲食等。要素飲食主要可用管飼的方法供給患者。管飼是將導管插入患者的胃腸道,給患者提供必需的食物、營養液、水及藥物的方法,是臨床上提供或補充營養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
胃腸外營養是按照患者的需要,通過周圍靜脈或中心靜脈輸入患者所需的全部能量及營養素,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種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等一種營養支持的方法
作者簡介
池宇翔
品牌科室管理專家、品牌科室叢書作者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特邀醫院管理講師、深圳市衛健能教中心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醫院管理EMBA、香港大學醫療健康產業管理研究生、新加坡國際管理學院現代醫院管理研修,曾到美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等醫院訪問交流。
著有品牌科室管理叢書:《科室創新管理》《醫院優質服務》《全人整合醫療》《有效醫患溝通》
研究領域:
從2004年開始,作者帶領團隊系統地研究全國著名醫院管理專家張中南教授的“人本位醫療”以及美國國際醫院評審標準(JCI)、新加坡醫院優質服務體系、臺灣醫院經營管理模式、香港醫院全人整合醫療模式等前沿醫院管理理論和實踐。
對國內數十家經營管理成果優異的醫院進行案例剖析,并運用管理理論在多家醫院進行管理實踐,發現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醫院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能夠在我國標桿醫院實施和落地的。作者近20年來專注研究科室經營管理,專門培養科主任和護士長。
《全人整合醫療》
作者:池宇翔
全人整合醫療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全人醫療;二是整合醫學。全人醫療是針對患者而言,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患者來到醫院治療疾病,不但要關注患者身體的疾病,同時還要關心患者心理、社會和精神的問題。
整合醫學是針對醫院而言,包括學科整合和團隊醫療兩個方面。學科整合是指不同專業的臨床學科針對某位患者有多種疾病時進行共同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團隊醫療是指醫生、護士、臨床藥師、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膳食營養師等不同專業的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評估,共同制定診療方案,同時也邀請患者、家屬和照護者主動參與。
全人整合醫療將西醫的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與中醫整體觀念有機結合,分別從完整醫療思維、整體護理模式、全面康復理念和患者安全目標等方面系統闡述全人整合醫療的臨床實踐。
改變傳統以疾病治療為中心的臨床思維方式為以患者健康為核心的臨床思維模式,顛覆以往只注重醫療技術等生物醫學模式,強調從醫療、護理和康復三個方面保障患者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