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0日報道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6日刊登題為《歐洲艱難的技術振興》的文章,作者是安德烈婭·里西。文章摘編如下:
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劃時代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歐洲越來越緊迫地意識到自己需要更大的自主權。俄羅斯對其東翼發動的進攻,以及對華盛頓承諾的西方軍事保護日益懷疑,導致了歐洲心態的急劇轉變。德國總理默茨將這一觀點具體化,宣稱歐洲需要獨立于美國。然而,在當今世界,任何旨在避免依賴或受制于人的計劃都需要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空間技術等關鍵技術領域具備高水平的能力。
今年3月發生的一件事鮮明地說明了擁有某些技術能力是多么重要。當時,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發文強調,他的衛星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星鏈”是“烏克蘭武裝部隊的脊梁”。這位科技大亨寫道,“如果我斷開該服務,他們的整個前線就會崩潰”。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不是依賴于盟國政府,而是直接依賴于一家外國私營企業。因此,如果不具備高效利用軍事資源所需的關鍵技術條件,即使擁有龐大的武器庫也不足以保障安全。
而現實情況是,歐洲在關鍵技術領域落后于美國和中國。美國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和國際事務中心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發現,美國在五個關鍵領域(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半導體、空間技術和量子技術)保持領先地位。中國位居第二,其生物技術和量子技術領域的實力尤為雄厚。中國在某些領域正在縮小與美國的差距,甚至有可能實現趕超。歐洲國家則遠遠落后。哈佛大學估計,歐洲國家在這些方面的能力相當于美國的一半和中國的三分之二,在半導體和空間技術領域尤為落后。
美國的主導地位主要得益于其獨特的金融生態系統、對外國人才的巨大吸引力,以及高度崇尚創新的商業文化。中國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該國政府的堅定意志,以及強大的執行力、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充足的人力資源。歐洲既缺乏資本市場的深度,也缺乏強大而統一的政治意愿。
金融領域仍然存在的碎片化問題,成為歐洲走向技術振興道路上的一個關鍵障礙。意大利前總理萊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這種碎片化降低了歐洲市場的盈利能力和效率,以至于每年約有3000億歐元的歐洲儲蓄流向美國市場,從大西洋的這一邊抽走了資源,而為那一邊的商業項目提供了大量資金。公共部門可以推動倡議和支持項目,但如果沒有有效的私人融資,歐洲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進步。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啟動了一攬子計劃,以在完善單一金融市場方面取得進展,但前方的道路看起來十分艱難。
歐洲實現技術振興的另一個關鍵阻礙是其對鋰、鈷和稀土等戰略原料的嚴重依賴。在這方面,中國占據著令人擔憂的主導地位。這種優勢可能會被用作施壓工具。2024年,歐盟批準了一項旨在提高此類原料開采、加工和回收能力的法律。布魯塞爾還會定期監測對這些原料的依賴程度。這些舉措旨在增強自身的抗壓能力,但鑒于中國的主導地位以及歐洲社會對采礦活動的排斥,這條道路似乎也充滿挑戰。
歐洲還啟動了針對特定行業的行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于2023年生效的芯片法,該法旨在提升歐洲先進半導體的設計和制造能力。歐盟的目標是將歐洲芯片的市場份額從目前的10%提升到20%。專家指出,這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英特爾決定推遲在德國和波蘭建造大型芯片制造工廠的計劃,這進一步增大了歐洲擺脫困境的難度。
提升技術競爭力的巨大困難也與貿易政策有關。在這方面,綠色技術是一個關鍵領域,而哈佛大學的報告并未提及該領域。在這方面,尤其是在汽車領域,中國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面對中國政府大力支持電動汽車發展,歐盟去年決定提高該領域的關稅,以抵消北京方面行動造成的不平衡,從而為本土相關產業保留發展空間。
在人力資本這一技術進步的重要推動因素方面,有跡象表明,歐洲正試圖利用特朗普政府對大學和外國人的敵意帶來的機會。今年5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共同提出了“選擇歐洲,投身科學”倡議。該倡議旨在鼓勵那些想要或不得不離開美國的研究人員前往歐洲定居。
大量跡象表明,加強歐洲一體化是提升競爭力的唯一途徑。例如,哈佛大學的報告指出,如果說歐洲在量子領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地平線歐洲”計劃所促進的凝聚力。但許多領域依然存在碎片化問題。突破這些阻礙不僅是提升歐洲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也是避免淪為附庸的必要條件。(編譯/田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