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美國海軍新聞網刊發的一張模糊照片引爆全球軍事圈。
半截灰色機身露出水面,背上馱著四臺粗壯的發動機。
美國人給它起了個瘆人外號——“渤海怪物”。
這個稱呼直指冷戰時期蘇聯的“里海怪物”。
當年西方情報機構看到蘇聯飛行器貼著里海飛行的畫面,驚得下巴都掉了。
四十多年后,相似的震驚在中國渤海上演了。
地效飛行器,是利用飛行器機體和機翼,在貼近地面或海面低飛時所產生的表面效應升力來支持機重,在表面效應區進行飛行的交通工具和運載平臺,尤其適合于寬闊的海面。
到目前為止已經面世的地效飛行器,基本上都有著類似水上飛機的船形機身,因此看上去既像飛機,又有船艇的特征。
它在渤海海面上飛速滑行,四臺噴氣發動機轟鳴作響,掀起數十米的白色尾跡,場面十分震撼。
人們不禁猜測,中國這個東方大國是否在悄然研發某種秘密武器?實際上,答案并非如此恐怖,它不過是一種名為“地效飛行器”的新型飛行設備。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技術并非全新創造,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蘇聯就開始對其進行研究。
這家伙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快,一種不講道理的快。
四臺渦扇發動機把它推到每小時500公里,貼著海面飛馳。這是什么概念?就是普通戰艦跑一天的路,它一兩個小時就到了。理論上,從大陸到臺灣,或者在南海那堆島礁之間玩個折返跑,也就是一頓飯的功夫。這種速度,足以顛覆很多關于距離和時間的舊觀念。
它的命門,就是大海本身。它飛行的本錢,是靠翅膀和水面之間那層被擠壓的空氣,像個看不見的氣墊。可一旦浪高超過一米,這個氣墊就破了。風平浪靜時,他是海上霸主。稍有風浪,他就是個寸步難行的囚徒。它既能征服海洋,又被海洋死死地拿捏著。
從外形看,這東西的存在感不是一般的強。二三十米的個頭,一身灰色的軍工涂裝,還有那個為了高速穩定、高高聳起的V字形大尾巴,誰見了都得瞅兩眼。
物理上的威懾力直接拉滿。可矛盾的地方來了。在電磁世界里,它幾乎就是個“隱形人”。它飛得太低了,一兩米到十米的高度,正好是絕大多數雷達的掃描盲區。
當對方的預警機在天上拼命往下看,搜索艦隊和飛機時,這個大家伙可能正以跑車的速度,從雷達的眼皮子底下,帶著一個班的特種兵,悄無聲息地溜過去了。它既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龐然大物,又是一個抓不住、鎖不定的海上幽靈。
“渤海怪物”不是石頭里蹦出來的。它的身上,能看到中國早期“信天翁”系列地效飛行器的影子,技術上是一脈相承的。再往前追溯,還能看到冷戰時期蘇聯“里海怪物”那股子暴力美學的回響。
可以說,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他又絕對不是個模仿者。它沒有追求蘇聯那種幾百噸的傻大黑粗,而是選擇了10噸級這個更務實、更靈活的尺寸。
它的船型機身、階梯式船底,還有那套獨特的尾翼設計,都經過了新時代的流體力學優化。它要的不是最大,而是最巧。它沒想著單打獨斗,而是要和AG600M水上飛機這些新裝備相配合,為遠海島礁編織一張軍民兩用的快速投送網絡。
作為一個平臺,這家伙的潛力簡直讓人流口水。它可以是“海上特快”,一小時投送一個全副武裝的特戰班。可以是“島礁快遞”,給守島部隊送去急需的彈藥和熱飯。它不怕水雷,不懼潛艇。膽子再大點,給它掛上幾枚導彈,它就是一艘能以500公里時速發起沖鋒的“飛行導彈艇”。
這張藍圖,畫得足夠性感。然而,我們看到的,畢竟還是一架涂著灰色底漆的原型機。它在驚濤駭浪里的生存性到底如何?在高強度對抗中能撐多久?最要命的,那個“一米浪高”的死穴,打算怎么解?
這些都是未知數。從一架技術驗證機,到形成一支可靠的力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中間的距離,就像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一樣,巨大且真實。
所以,別再問它到底是船還是飛機了。它是一把機會主義的瑞士軍刀。平時藏在鞘里,不起眼,甚至有點嬌氣。可一旦時機、海況、任務完美契合,它就會是那把劃破僵局的、最鋒利也最出其不意的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