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食安委近日發布《關于推動建立完善生產經營單位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的意見》,鼓勵食品從業人員發揮“內部吹哨人”作用,主動參與監督,推動生產經營單位壓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有效防范風險隱患。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現實中,有些生產經營單位在利益驅使下不惜鋌而走險,導致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威脅公眾健康和安全。當前,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復雜化、隱蔽化。消費者、媒體的外部監督,監管部門的專項或不定期檢查,難以發現深藏于企業內部的“貓膩”,待到問題曝光,往往“為時已晚”。企業內部人員身處“車間”“后廚”一線,能夠“看見”外人看不到的安全問題或隱患。“吹哨人”制度的引入,正是將這種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一步。實踐證明,“內部吹哨人”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意見》明確指出,鼓勵單位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依據隱患大小給予報告人員不同程度的獎勵,對報告重大隱患的予以重獎。其核心要義,在于激發企業自我糾偏的自覺,實現風險的源頭管控。當一線員工目睹食材過期、違規添加或衛生失序,能通過暢通渠道勇敢發聲,有助于實現風險早發現、早干預,防止問題食品流向百姓餐桌。企業需珍視“吹哨人”的作用,樂見“吹哨人”站出來——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容不得絲毫懈怠,扎緊質量管理的籬笆,是保障企業長遠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意見》還指出,從業人員可通過“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選擇向所在單位或市場監管部門報告風險隱患。如果企業自身治理失靈,“吹哨人”可以直接向相關部門反映問題。要讓“吹哨人”敢于發聲,筑牢堅實的保護屏障至關重要。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上線的舉報系統特別提出,通過技術手段嚴格保護知情人信息。只有通過完善匿名保護制度、建立舉報快速核查機制、嚴懲打擊報復行為等硬舉措,切實消除“吹哨人”的后顧之憂,才能讓制度善意真正落地。
“哨聲”為食品安全而鳴,守護食品安全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讓每位知情人都能成為食品安全監督員,需在企業內部構建舉報獎勵機制,褒獎“吹哨人”,激勵更多人敢于“吹哨”。同時,外部監督依然是捍衛公共利益的重要防線。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形成合力,監管部門聞“哨”而動、靶向治理,構建“全民參與、全程監督”共治格局,方能織就牢不可破的食品安全防護網,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楊麗 陳子心)
來源:新華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