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在上世紀80年代,一份裝著稻種的牛皮紙信封被轉交給了從事育種工作的湯儉民。
在這個信封上面還寫著簡短的幾個字,
“1964年10月,黃毛粘”。
“黃毛粘”,很多人在看到這個名字時,并不能立即看出這究竟是什么,但是對于土生土長的湖北孝感人來說,這是記憶里的味道。
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句民諺,“黃毛粘,兩頭尖,一人吃飯兩人添”,不過絕大多人也只曾耳聞,大概只有60歲以上的老人才真的吃到過這種稻米。
這份采集自1964年的稻種一直到了2013年才重新被種植,不至于徹底失傳,那么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大米呢?
它為什么會失傳半個多世紀,又是誰將它重新找了回來呢?
?——【·絕跡50年·】——?
從當地流傳的民諺來看,“黃毛粘”是一種很好吃的大米,單吃米飯不吃菜都能吃兩大碗。
對于美味的食物來說,它的失傳似乎有點不可思議。
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黃毛粘”一直都是湖北地區農村主要種植的晚稻品種,一般于夏季栽插,秋季收割,在當地有150多年的種植歷史。
“黃毛粘”是一種稻殼呈淺黃色、籽粒偏細長的稻種,成熟稻谷呈現出溫潤的淡黃色澤,帶有粘毛感,區別于大多數褐色或灰黃穎殼的品種。
它香甜可口的味道征服了很多人,很受歡迎,蒸出來的飯清香四溢,柔軟不夾生,即便生吃都能品到清甜的味道。
盡管“黃毛粘”曾輝煌一時,但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它卻逐步從農田中消失。
相比現代高產雜交稻,“黃毛粘”的單位畝產較低,一般在400斤左右,遠低于動輒可達六七百公斤的現代雜交稻產量,因此“黃毛粘”逐漸被邊緣化。
“黃毛粘”屬于中高稈類型的水稻,株高一般在120厘米以上,株高偏高、稈質偏軟,抗倒伏能力不強,不利于機械收割,進一步限制其推廣。
一旦風雨較大或灌漿期管理不當,容易發生倒伏,影響收成和米質。
再加上,“黃毛粘”是湖北孝感的地方品種,在多年不被商業推廣的情況下,種源保存不系統,一些原始種質資源逐漸退化,導致稻米品質和產量穩定性下降,缺乏良種更新、農技支持的條件下,農民也漸漸放棄繼續種植。
盡管“黃毛粘”有諸多劣勢,但它所蘊含的生態、文化和種質資源價值卻無法忽視,它的失傳是一種極大的損失。
那么“黃毛粘”真的就這樣失傳了嗎?
?【·“黃毛粘”重上餐桌·】?
2011年,湖北孝感的一名職業律師吳斌回家鄉過年,他無意中了解到了“黃毛粘”這種稻米,知道它已幾近失傳,心中萌生了想要將其傳承下去的想法。
此時的吳斌,在北京和廣州分別擁有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可以說是事業有成,但是他還是堅持了心中的想法。
于是在2013年的時候,他變賣了自己的部分產業,投資了上千萬元,流轉1000多畝土地,創辦了一家公司,開始從事農業相關的工作。
面對周圍傳來的質疑聲,吳斌下定決心要干出一番事業,為此他還專門聘請了一位技術顧問,是從當地農業局退休的一位育種專家,湯儉民。
湯儉民在得知吳斌想要推廣水稻種植時,表示自己可以提供“黃毛粘”的種子。
在他的儲藏庫中也只有很少量的“黃毛粘”種子,這份種子是1964年采集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農業局局長親自交到他手中的。
然而到2013年,這份種子已經保存了半個世紀,十分不易。
吳斌在拿到這僅有的200粒種子之后就開始試種,湯儉民也一直帶領團隊知道繁育留種,不斷對種子進行提純復壯。
2014年,收獲了第一批幾十斤的“黃毛粘”,除了自己育種之外,他們還將稻種送去了海南進行加代繁育。
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黃毛粘”逐漸擴繁成功,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黃毛粘”的一些劣勢也得到了彌補。
它的植株有所矮化,抗倒伏能力提升,并且在產量方面也有了增加,可以達到畝產八九百斤。
在獲得了初步的成功之后,吳斌又開始嘗試推廣“黃毛粘”種植,帶動周邊的貧困戶,這樣既可以擴大“黃毛粘”的種植面積,也能給農民們增收,一舉兩得。
在人們的不斷努力之下,“黃毛粘”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多,它也憑借著出色的口感和味道重新端上了人們的餐桌,并且售價要遠高于一般的大米,獲得食客的歡迎。
這種珍稀的稻谷重新種滿了湖北孝感的稻田,這一差點失傳的地方特色品種也重新回歸。
在全球氣候變異與糧食系統多樣性危機下,傳統品種因其基因多樣性被認為是未來農業育種的重要基礎,“黃毛粘”所擁有的抗病、抗逆等基因潛力或將成為改良新品種的重要素材。
而且“黃毛粘”不僅是一種稻種,更是一種鄉土味道的象征,它承載著湖北孝感的地方風俗、節令飲食的根基,對傳統飲食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是地方農耕文明的縮影。
隨著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興起,傳統地方品種如“黃毛粘”被重新發掘,成為湖北十大名優農產品,助力鄉村旅游、文化體驗等產業發展。
“黃毛粘”的命運,是中國千百種地方老品種在時代洪流中共同的寫照,它們曾滋養一方百姓,也沉淀著民族與土地的記憶。
保護“黃毛粘”,不僅是保護一種糧食作物,更是保護一種文化基因、鄉土情感與農業多樣性的根脈。
參考:
新華網《200粒稻種讓瀕臨絕跡的“黃毛粘”重上餐桌》,2021-2-24
孝感廣電《絕跡50多年的“黃毛粘”再現孝感,我可以甩兩碗干飯!》,2016-11-28
中國網《“黃毛粘”種子培育出稻谷 孝感稀珍稻米有望重上餐桌》,2016-11-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