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連日來,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紅葉村“稻蝦輪作”基地區,村民吳盡熟練地操控著無人機,沿著預設航線將稻種精準播撒到蝦田里。
眼下正值小龍蝦收獲尾聲,但東流鎮1.6萬畝龍蝦田并未沉寂,反而呈現一派搶抓農時播種晚稻的繁忙景象。藍天白云下,“蝦去禾生白鷺飛”的現代農忙畫卷正緩緩鋪陳。
“以前人工播種,一人一天最多播30多畝,工錢得300塊;現在無人機一小時就能播50多畝,每畝費用才5塊錢,省時、省錢還高效!”大戶汪世全望著穿梭田間的無人機滿是感慨,他家170畝龍蝦田,從播種到收割全程機械化,“如今干農業,輕松多了!”
無人機為蝦田播稻種。
吳盡操作的無人機搭載精準定位和航線規劃系統,作業時數據自動匹配、自動避障,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深受蝦農歡迎。“訂單滿滿的!每天光播種、施肥就有五六百畝。”憑借先進的農事服務,吳盡全年服務面積達7萬余畝,僅東流片區就超5萬畝,年毛收入高達30余萬元。
據縣農業農村綜合技術服務中心水產站站長張噓云介紹,“稻蝦輪作”的核心在于生態互補——通過巧妙利用土地資源和生物間的互補關系,實現“一田雙收、糧漁共贏”。
“水稻為小龍蝦提供棲息、遮蔭環境及天然餌料,其光合作用還能增加水體溶氧量,有效凈化水質、改善底質環境;小龍蝦覓食活動可以疏松土壤、清除雜草蟲害,排泄物更是天然優質的有機肥,促進水稻生長。生態循環中實現了土地效益倍增。”張噓云說。
吳盡操作無人機播種。
“瞧,這秧苗多壯實!”大戶胡國政看著蝦田里綠意盎然的秧苗,難掩喜悅之情,“以前單種水稻效益低,現在每畝光肥料、農藥就能省近300元,而且水稻品質更好了。我家90多畝稻蝦田,一年純收入能有十幾萬元,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無人機播種、智能水質監測等科技賦能,不僅讓傳統農事煥發全新活力,更助力農產品品質升級。生態滋養下,紅葉村的“菊江”牌有機稻蝦米斬獲全省稻蝦優質米金獎,鎮域生態“稻蝦米”也憑借優良品質,贏得市場廣泛青睞。
“感謝楊女士的回購。咱們的蝦田稻米清香撲鼻、口感綿軟……”走進紅葉村電商直播間,村后備干部孟莉正熱情地向網友推介。自2024年啟用以來,該直播間累計銷售稻蝦米近10萬斤,交易額約100萬元,還帶動瓜果菌菇等農產品銷售30余萬元。
整地機的翻耕吸引眾多白鷺來覓食。
紅葉村“蝦肥稻香”的繁榮景象,只是東至縣以“稻蝦輪作”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縮影。東至境內河網縱橫交錯,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稻漁產業,積極推廣有環溝、無環溝以及稻蝦連作、繁養分離等綜合種養新技術,讓眾多種養戶嘗到增收致富的甜頭。
稻蝦田里秧苗郁郁蔥蔥。
目前,東至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達9.9萬畝,其中“稻蝦輪作”9.85萬畝,建成稻蝦綜合種養經營主體160家,培育出6個稻蝦米品牌,預計今年稻漁產業綜合產值超4億元。
蝦田褪去紅甲,稻浪初染新青。東至,這片沃野上生態鏈與產業鏈正悄然交織。鄉村振興的壯美答卷,也如同那日漸飽滿的稻穗,在歲月的醞釀中愈發絢麗奪目。(丁滿蓮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