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博物館又上新了!一款以琉璃復刻的九龍九鳳冠成為新展中的一大焦點。其原型正是一直爆火的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冰箱貼。超過100萬件的銷售量,讓它成為天花板級的文創產品。
冰箱貼十分可人,更有趣的還有它背后的故事。其實,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只是明定陵出土的四頂鳳冠之一,其他三頂分別是孝端皇后六龍三鳳冠,以及孝靖皇后十二龍九鳳冠、三龍兩鳳冠。今天,咱們就來為大家講講孝靖皇后的鳳冠。
文、圖/劉明彬
十二龍九鳳冠
121塊寶石、3588顆珍珠
十二龍九鳳冠現藏于明十三陵博物館,通高32厘米、口徑18.5至19厘米,博鬢長23厘米、寬5.5厘米,金口圈寬0.7厘米至1厘米。全冠共有寶石121塊,其中紅寶石53塊、藍寶石62塊、綠寶石4塊、黃寶石2塊;珍珠3588顆,小紅寶石18塊,冠總重2595克。
冠上部呈扁寬狀,漆竹胎,金口圈,口部兩側有開口,寬1.7厘米、長5.3厘米。冠上飾有十二龍九鳳,正面頂部嵌一龍,中層七龍,下部五鳳;背面上部一龍,下部三龍;兩側上下各一鳳。龍的姿態各異,或昂首升騰,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馳;鳳作展翅飛翔狀。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正面頂部一龍的串飾系珍珠3顆、寶石2塊;中層中間一龍的串飾系珍珠、寶石各3顆;其余龍鳳串飾都以珍珠2顆、紅藍寶石各1塊制成。鳳眼嵌小紅寶石2塊。龍鳳之間嵌大珠花8朵,每朵中心嵌寶石1塊、或6塊、或7塊、或9塊不等,每塊寶石周圍繞珠串一圈或兩圈。另外,在龍鳳之間又插飾翠云90片,翠葉74片。冠金口圈之上飾珠寶帶飾一周,邊緣鑲以金條,中間嵌寶石12塊,每塊寶石環飾珍珠6顆,寶石之間又以珠花相間隔。冠后下部左右各嵌金龍首一個,龍口銜博鬢,左右各三扇,每扇飾金龍一條、珠寶花2個、珠花2個,邊有垂珠串飾。這頂十二龍九鳳冠采用了當時最為精絕的點翠嵌珍珠寶石工藝,它不僅是研究明代后期后妃冠服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明 孝靖皇后十二龍九鳳冠
明十三陵博物館藏
十二龍九鳳冠局部
十二龍九鳳冠博鬢
三龍兩鳳冠
95塊寶石、3426顆珍珠
三龍兩鳳冠,現藏于故宮博物院,鳳冠通高31.7厘米、上寬34厘米、外口徑19厘米、內口徑17厘米、博鬢長23厘米、寬5厘米,重2165克。鳳冠上有翠云80片,珍珠3426顆,寶石95塊。
冠身以髹漆細竹絲編制,通體飾翠鳥羽毛點翠的如意云片,用18朵以珍珠、寶石制成的梅花環繞其間。冠前部飾有對稱的翠藍色飛鳳一對。冠頂部等距排列金絲編成的金龍3條,其中左右兩條口銜珠寶流蘇。冠后博鬢左右各三扇,呈扇形對稱分開。冠口沿鑲嵌紅寶石組成的花朵一周。這頂鳳冠同樣采用了鑲嵌、累絲及點翠工藝。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以翠鳥羽毛貼飾,用這種點翠技法可使其顏色經久不變。
明 孝靖皇后三龍二鳳冠
故宮博物院藏
龍鳳數量為什么都超出了規定?
明初的后妃鳳冠制度在繼承了宋代冠制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形成禮服冠和燕居冠兩個系列。為了便于參照執行,朝廷還頒布了詳細的圖式,使冠服制度更加明確直觀。歷經建文、永樂兩朝修訂后,明代后妃冠制標準基本定型。然而,這一制度與定陵出土鳳冠和傳世畫像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對鳳冠制度的僭越現象,或鳳冠樣式與冠制不符的情況。
明初,朝廷對皇后、妃嬪和內外命婦的鳳冠規制都作出了明確規定,皇后禮冠為九龍四鳳冠,但孝端皇后的九龍九鳳冠、孝靖皇后的十二龍九鳳冠,在龍鳳數量上都超出了明初規定。明早期的鳳冠體積較小,只能罩住發髻部分,而后期冠體越來越大,基本可以罩住整個頭部,裝飾也趨于繁縟華麗。這是因為明中期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人們的消費觀和審美標準也發生了重大改變,社會風氣從整體上轉為競尚豪奢。與明初相比,此時的鳳冠趨于工巧華麗。
此外,冠服的賜予不僅依據明初所定制度,還取決于皇帝對所賜之人的態度,皇帝以厚賞的形式彰顯受賜者的位尊和榮寵。例如明初并未確定皇太后的冠服規制,因此天啟皇帝為孝靖皇太后隨葬的十二龍九鳳冠,屬于僭越祖制的行為。
這是專為皇太后設計的更高規格的禮冠
孝靖皇后命運悲慘坎坷,她雖然生下了皇長子朱常洛,但并未因此得寵,反而備受皇帝的冷落和鄭貴妃的壓制。她去世時沒有資格葬入定陵,直到太子朱常洛即位為泰昌帝、皇孫朱由校又即位為天啟帝,才被追封祖母為“孝靖皇太后”,并將其棺槨從原墓中遷出,與萬歷皇帝、孝端皇后合葬定陵。萬歷和孝端皇后的陪葬品十分豐厚,而孝靖皇后的陪葬品起初頗為寒酸。之后才在孝靖皇后的棺槨旁放置了十幾箱格外豐厚的陪葬品,其中就包括兩頂精美的鳳冠。
據《明神宗實錄》卷四一七記載,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正月甲申,朱翊鈞為其母加冊十二字徽號,遵照神宗的意旨,御用監呈上一份豪華的禮單。從禮單記載可以看出,明人已按照顏色(青、紅、黃)、品類(貓睛、祖母綠)等標準對寶石進行了劃分,珍珠也細分為“頭樣”“大樣”至“十樣”共11個等級。禮單上寫明慈圣皇太后冊封冊寶冠頂合用金寶的數目,所用“十二龍十二鳳斗冠”與孝靖皇后十二龍九鳳冠的形制接近,只是龍鳳的數量更多,可見這是一種專為皇太后設計的更高規格的禮冠。
這段史料證實了定陵十二龍九鳳冠的制度來源,說明孝靖皇后此冠是天啟朝追封太后時所補制,其規制參考了萬歷朝皇太后禮冠之先例。與明初尚儉抑奢的風氣不同,萬歷時期商品經濟發達,海外珍寶被大量輸入中國。從禮單上諸如“珍珠一萬二千八百十一顆”等物料消耗中,既能看出明代工匠物盡其極的造物精神,也體現出明代晚期宮廷財政的奢靡傾向。禮單中記錄的祖母綠、貓睛石多來自緬甸、錫蘭等國的入貢,反映出張居正改革后重啟的南洋朝貢體系對宮廷物質文化的影響。
(本文節選自2025年第7期《中國收藏》雜志)
編輯丨王何
校對丨鄭爽
設計丨周倩
本文為原創,版權歸中國收藏雜志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本雜志,還有“試聽”雙重體驗。音頻及視頻號講述的背后故事,都將在雜志獨家呈現。
創造無價
一個月40元的投資,貴嗎?知識無價,獨立的觀點無價,帶給您的精神財富更無價。
全年12期 訂閱價480元
郵發代號2-688 訂閱熱線1118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