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5年,和州一戶民宅里同時傳出兩個嬰兒的啼哭。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和常遇春的長女常氏在同一天降生。正與元軍廝殺的朱元璋聞訊,當即指著襁褓對常遇春笑道:“此天作姻緣!” 這份戰場上的約定,注定讓常家成為大明最特殊的勛貴。
常遇春的戰功堪稱明朝開國第一猛將。鄱陽湖之戰,他率小舟直沖陳友諒巨艦;北伐中原,他破潼關、克開封,殺得元軍聞風喪膽。朱元璋曾感慨:“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
但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猝然病逝柳木川,年僅四十。朱元璋悲慟之下,將未酬的恩寵傾注到常家: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其十五歲長子常茂直接承襲鄭國公爵位,與徐達、李善長并列開國六公爵,獲賜免死鐵券,歲祿二千石。
常茂的長姐已是太子朱標正妃,舅舅是悍將藍玉,岳父乃宋國公馮勝。朱元璋要打造的是一張捆綁皇權的保護網。
常茂既無戰功又未及冠,卻是未來皇帝朱標最可靠的妻弟。然而少年公爵的人生劇本,從一開始就埋下矛盾:當他緊握象征特權的鐵券時,并不知皇帝心中真正的“免死”底線。
驕縱公爵的致命一刀
成為鄭國公的常茂迅速暴露致命缺陷。《明史》直言他“驕稚不習事”。不練兵法、不讀兵書,整日帶著勛貴子弟走馬游獵。
朱元璋為磨煉他,三次派他出征:隨湯和伐蜀、跟沐英平云南、同馮勝北伐,結果次次無功而返。在云南戰場,他因爵位高于主帥沐英卻要聽其調遣,竟賭氣拒絕出戰;朝堂之上,連公認紈绔的李景隆都比他懂進退。
真正的災難發生在1387年。朱元璋命岳父馮勝統兵20萬征討北元太尉納哈出,常茂隨軍出征。當納哈出到明營請降時,宴席間因語言不通產生誤會。
常茂麾下一名懂蒙古語的軍官誤判納哈出“欲逃”,醉醺醺的常茂竟拔刀暴起,砍傷納哈出臂膀!投降現場瞬間大亂,納哈出部眾險些嘩變。馮勝急調大軍彈壓才穩住局面,但招降二十萬元軍的功勞就此泡湯。
消息傳回南京,朱元璋震怒。常茂卻自恃身份,反咬馮勝“貪污戰馬、藏匿珍寶”。一場翁婿互撕讓朝廷顏面盡失。最終朱元璋各打五十大板:收回馮勝兵權,將常茂削爵流放廣西龍州。離京那日,無人相送。曾經前呼后擁的鄭國公孤零零踏上南行之路,懷里還揣著那塊冰涼的免死鐵券。
龍州流放地的血色疑云
被貶到廣西龍州的常茂,從云端徹底跌入泥潭。這里瘴氣彌漫,遠離南京的繁華,曾經的鄭國公成了被遺忘的囚徒。
名義上,他仍是朝廷的流放官員,龍州土司趙貼堅對他表面恭敬,實則戒備。趙貼堅深知常茂身份特殊,既是前公爵又是皇親,不敢怠慢,安排他住在城內,生活供給也算周全。然而,常茂的驕縱脾性并未因流放而收斂。
史載他“在州多不法”,具體行為雖無詳述,但不難推測:一個習慣了特權、突然失去一切的年輕勛貴,在偏遠之地難免頤指氣使,與地方勢力產生摩擦。
矛盾焦點很快集中在土司趙貼堅的繼子趙宗壽身上。這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對父親供養一個失勢的“廢公爵”本就心懷不滿,常茂的跋扈更成了導火索。兩人關系急劇惡化,沖突一觸即發。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一個驚人的消息從遙遠的龍州飛報南京:常茂突然暴斃!官方報告語焉不詳,只稱其“病故”。但流言像野火般蔓延開來。
有說常茂是郁郁而終,有說染了瘴癘,但最令人心驚的傳聞是:他與趙宗壽爆發激烈沖突后,服毒自盡而亡!一個曾擁有免死鐵券的頂級勛貴,竟落得如此慘淡收場,無論真相如何,都透著一股令人窒息的寒意。消息傳到南京,朝野震動,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皇宮深處的朱元璋。
帝王震怒
常茂的死訊,像一顆石子投入朱元璋心中深不可測的潭水,激起的卻是滔天巨浪。這位已步入晚年的皇帝,反應之激烈遠超所有人預料。他絕不相信“病故”這種含糊說辭,更對“服毒自盡”的傳聞高度警覺。常茂的身份太敏感了!
他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兒子,太子妃的親弟弟,更是手握免死鐵券的國公(雖已削爵,但鐵券象征意義仍在)。他的死,無論原因如何,都關乎皇權的顏面、勛貴的體統,甚至可能隱藏著地方土司對朝廷權威的挑戰!
朱元璋立刻下達了一道措辭嚴厲、行動迅猛的旨意:命錦衣衛火速南下龍州,務必找到常茂的尸體,查明其真實死因!同時,嚴令當地官員封鎖現場,任何人不得擅動。
如此反常的舉動透露出皇帝深深的疑慮。他不僅要真相,更要牢牢掌控對真相的解釋權。錦衣衛的緹騎如狼似虎撲向龍州,一場針對常茂之死的嚴密調查迅速展開。矛頭,自然指向了與常茂矛盾最深的趙宗壽。
調查結果指向了激烈的沖突。雖然常茂“服毒自盡”的具體細節在官方記錄中被刻意模糊,但趙宗壽被認定對常茂之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至少是威逼致其自盡。
朱元璋的怒火找到了宣泄口。他嚴令趙宗壽立刻進京受審。深知大禍臨頭的趙宗壽選擇了武裝抗拒,試圖憑借地利頑抗。這無異于火上澆油!朱元璋毫不猶豫,調集大軍壓境,以雷霆之勢粉碎了趙宗壽的抵抗,最終將其擒獲治罪。
塵埃落定,常茂的遺體被妥善運回南京安葬。但常家的厄運并未結束。僅僅一年后,震動天下的藍玉案爆發。常茂的舅舅、那位戰功赫赫的大將軍藍玉被定為謀反,剝皮實草,株連甚廣。
常家作為藍玉的至親,不可避免地受到牽連。常茂已死,其弟常升承襲了爵位(改封開國公),但最終也沒能逃過這場政治風暴。史料記載常升在藍玉案中被牽連處死(一說戰死靖難),常遇春的直系血脈至此凋零。
那位曾與朱標同日降生的太子妃常氏,若泉下有知,目睹娘家從烈火烹油到灰飛煙滅,不知作何感想。
歷史的回響
常茂的一生,如同一面破碎的鏡子,映照出明初功臣子弟在朱元璋鐵腕統治下的悲劇宿命。他承襲了父親無與倫比的榮耀,卻未能繼承其半分才能與自律。
免死鐵券在皇權絕對意志面前,終究只是一塊冰冷的鐵片。朱元璋對常茂死因的窮追不舍,與其說是對妻弟的哀悼,不如說是對皇權威嚴的極端維護,以及對任何潛在挑戰者的無情震懾。常家的興衰,濃縮了朱元璋構建絕對皇權過程中,勛貴集團無法逃脫的血色軌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