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抗美援朝戰爭,以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惡意挑釁為始。
面對周邊虎視眈眈的敵對勢力,我國毅然決然選擇遠征朝鮮戰場,一戰國威揚名。
但在當時,我軍的裝備實力和軍隊素質跟世界第一的美軍比起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甚至有人悲觀地預測,中國人民志愿軍遠赴朝鮮戰場與美國作戰無,異于螳臂當車。
當然,事實狠狠打了他們的臉。
可即便取得了至今看來依然無比輝煌的戰果,我軍在當時付出的慘痛代價也是不可忽視的。
狡猾的美軍曾對我們使用包圍戰術,但頑強的志愿軍戰士們,在秦基偉的領導下戰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絕不退卻,牢牢守住了關鍵陣地。
也是這個傳奇人物秦基偉,在1953年歸國與毛主席會面時,曾因一句話讓主席驚訝連連擺手道:我可沒這么說過呀!
他究竟說了什么話呢?
1950年朝鮮戰爭拉開帷幕,美軍戰線日漸逼近三八線。
眼看自家領土完整和人民安全即將受到戰爭的侵擾,我國毅然決定出兵援朝。
決定剛下達,正在大西南剿匪的秦基偉就坐不住了,立馬向上級領導打報告,申請出國參戰。
但要直接放他走還不行,組織上還有個問題沒給他解決。
當時任命秦基偉擔任即將成立的西南公安軍總司令,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秦基偉要是這么一走,原定的司令職位肯定打水漂了。
不過秦基偉可不在乎這些,他一心只想上戰場殺敵報國。
在戰前動員環節,他鄭重其事地對手下的15軍將士們說:
如果我們的名字不能寫進英雄榜,那就必須上烈士碑!
就這樣,15軍雄赳赳氣昂昂地出發了。
他們被編入第三兵團,進入朝鮮戰場后已經迎來了我軍與美軍的第五次戰役。
現在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難題是,大部隊剛剛經歷過一場苦戰,后勤補給都還沒有到位。
人員也都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整補充,目前隊伍狀態正低迷,并且美軍對此心知肚明。
要知道,以志愿軍大部隊當時的狀態。
如果美軍再進行一次仁川登陸,斷了我們的后路,那這支志愿軍說不定就真要折在朝鮮的土地上了。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個原本已經接近成型的計劃最終還是“流產”。
原因無他,當時擔任朝鮮戰爭指揮官的麥克阿瑟,由于和總統杜魯門意見分歧過大,被杜魯門一聲召令撤職了。
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時間差,給了我們的志愿軍部隊一個天賜的喘息之機。
很快,三個新兵團作為補充兵力入朝,志愿軍再次士氣大振。
打鐵要趁熱,如此高昂的士氣不能浪費,于是彭德懷很快作出決定:
發起第五次戰役,一鼓作氣將美國軍隊打得退回三八線外面去!
可接任了麥克阿瑟位置的李奇微也不是什么新兵蛋子,這也是位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老將。
一見到我軍實力再次壯大,他立刻敏銳意識到志愿軍接下來一定會發起進攻。
于是第五次戰役開打沒多久,彭德懷便意識到哪里不對勁,這一路推進得有點過于順利了。
不說美軍究竟有沒有組織抵抗,哪怕是沿途遇到的美國部隊,都跟手無縛雞之力似的。
事實證明,他的疑惑是有來由的。
180師整個兒失聯的消息,被緊趕慢趕送到了彭德懷桌上,這下一切都柳暗花明了。
美軍故意裝作不敵,就是想引誘我軍繼續深入。
而他們趁機在后方合圍,形成包圍圈,試圖通過這種陰謀將我軍困死在他們陣形的腹地中。
可惜我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晚了,180師斷聯就是美軍發起收網行動的信號。
現在我軍的主力部隊,要是想撤出美軍包圍圈保留有生力量,就必須留隊伍下來阻擊,那么誰去好呢?
最終,接下這個艱巨任務的就是秦基偉的15軍。
可現在的他們,也是剛剛經歷過惡戰,氣都沒喘勻,能夠調動的戰斗力量更是不過區區一個團的兵力而已。
要憑借15軍一支隊伍,把裝備精良殺聲震天的美國軍隊,阻攔在芝浦里一周多,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可秦基偉拍拍胸脯打了包票,保證完成任務!
任務一開始,光是急行軍日夜奔襲,就耗空了秦基偉的幾乎所有后勤物資。
到達陣地后,饑腸轆轆的戰士們甚至只能靠拔草根剝樹皮來充饑。
好不容易打起精神的他們,要面對的還有如潮水般瘋狂涌來的美國軍隊。
芝浦里的陣地上灑滿了鮮血,戰士們連子彈都用光了就上刺刀,陣地丟了就派敢死隊,打得極其壯烈。
就在15軍將士用生命踐行承諾的時候,主力部隊也抓緊從敵軍的包圍圈里撤了出來。
最終15軍拼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但無論如何,陣地還是被秦基偉死死守住了。
在這場戰役后,彭德懷向秦基偉發了一封電報。
用的是他軍旅生涯中,極其罕見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語氣,向浴血奮戰的秦基偉表達了最誠摯的感謝。
在這之后不久,損失慘重的志愿軍痛定思痛,決定在陣地防御這方面下苦功夫。
但這時人們還沒發現,就在15軍重兵駐守的五圣山旁,有個叫上甘嶺的小地方。
接手了此地防御任務的秦基偉實地走訪了一圈。
發現按照五圣山附近的地形地勢來看,最適合采用的防御手段就是挖坑道。
有了堅固的坑道作為掩體,戰士們就可以躲避美軍戰斗機和大炮的狂轟濫炸。
而在與美軍交戰的過程中,我們的志愿軍也只有頂住了連天的炮火才有可能與之一搏。
果然,在不久后爆發的上甘嶺戰役中,15軍帶頭挖掘構筑的這些坑道派上了大用場。
大大減少了我軍將士在美軍戰斗機先頭轟炸攻勢中的傷亡。
也是這場戰役,徹底震撼住了美國軍隊和美國高層。
讓他們意識到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強大,最終朝鮮半島局勢才得以進入到談判和談的正確軌道中。
1953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立下汗馬功勞的秦基偉歸國,接受毛主席的召見慰問。
但此時的他,和一開始只想上英雄榜的他已經大有不同。
秦基偉(左二)
此時的秦基偉,經歷了無數次險象環生的戰斗,眼睜睜看著無數條鮮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流逝卻無能為力。
他感受到的是國家不夠強大帶來的無力感。
如果中國足夠強大,美帝國主義就不會如此耀武揚威,將戰線推到三八線上擺出挑釁姿態。
那這場慘烈的抗美援朝戰爭,或許就能迎來更美好的結局。
心思沉重的秦基偉就這樣與毛主席會面。
好在兩人一見如故,交談起來就像多年未見的老友一般,秦基偉給毛主席講了許多戰場上發生的故事。
聽著他的講述,主席頻頻點頭。
毛主席與秦基偉
后來還非常關心地詢問起戰士們的吃穿問題,以及部隊有沒有收到充足夠用的補給資源。
說到這,秦基偉連忙說,有一次戰士們往國內打電話匯報戰況。
接電話的人為了表示慰問,跟他們說,主席讓大家吃好點。
結果因為那人有口音,大家聽成了吃炒面,所以吃了好久炒面,每天每頓都吃!
一聽這話,毛主席笑著說:我可沒說過這話,你可別冤枉我啊。
毛主席與志愿軍歸國代表
不過,這雖然是個烏龍事件,可也足以體現出志愿軍戰士們對主席的敬仰和信賴。
可以見得,誰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就會把他高高舉起!
參考資料:
1、朝鮮戰場上的秦基偉將軍——《黨史博采(下)》2010年第8期43-46,共4頁
2、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回撤中的第180師——《中共黨史研究》1993年第2期51-57,共7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