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路203號,“絨繡遇見咖啡”&“群艾·朝暮”工作室靜靜佇立。窗外是車水馬龍,窗內卻是另一番光景:繡繃上鋪著細密的布,設計師秦鑫手握繡針,彩色絨線在指尖跳躍,一針一線,編織著非遺絨繡的現代故事。
點擊播放視頻
一針邂逅千年
秦鑫與絨繡的緣分,始于一次非遺展覽。一幅絨線繡成的外灘風景,針腳細膩,建筑與江面栩栩如生,讓她駐足良久。那一刻,她被傳統工藝的魅力深深吸引。
從大連工業大學設計課上啃理論,到畢業后蹲在絨繡傳承人身旁學針法、練配色,秦鑫不僅鉆研針法與配色,更嘗試用現代設計語言重新解讀傳統紋樣。在此過程中,她意識到,絨繡不應只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應走進日常生活。
這個想法總在秦鑫的心里打轉。直到她看見傳統纏枝紋爬上衛衣袖口,看見絨線繡的小動物成了年輕人的手機掛飾,她的心里豁然開朗——為什么不能讓絨繡從畫框里跳出來,變成鑰匙扣或者掛在包包上的裝飾,天天跟人打照面呢?于是,她創立了“群艾”品牌,嘗試將絨繡融入現代生活。
引入AI打破代溝
成立工作室之后,如何讓年輕人愿意為群艾文創的絨繡產品買單,一度讓秦鑫犯愁:雖然對產品進行了年輕化設計,但年輕人看到后,雖覺得“好看”,卻鮮少購買。非遺與年輕人之間,似乎總隔著一層“代溝”。為打破這層隔閡,秦鑫嘗試個性化定制。她引入AI工具,讓年輕人上傳喜歡的動漫形象,系統自動生成絨繡圖案。這一創新迅速吸引年輕人參與。在上海設計周上,背著定制絨繡包的年輕人排起長隊,紛紛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設計的第一幅絨繡”,絨繡由此成為新潮流。
就這樣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群艾的絨繡版圖不斷擴展。在位于臺州臨海紫陽街的“朝暮絨繡館”,陽光透過窗欞照在繡品上,空氣中彌漫著慢生活的氣息。在高橋西街的“絨繡&思維創新樂園”,孩子們圍坐學繡,笑聲與針腳交織,這里的“AI設計區”最受歡迎,孩子們可以使用平板電腦畫朵小花,系統立馬轉成絨線配色,再親手繡出來,成就感瞬間拉滿;在南昌路的“絨繡遇見咖啡”,絨繡與咖啡香交織,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
讓非遺成為日常
南昌路地區是上海市中心核心區域,這里文化底蘊濃厚,喜歡非遺的人多,再加上黃浦區人社部門、瑞金二路街道為創業者提供的全方位創業幫扶,很多絨繡愛好者慕名而來。
今年6月,在瑞金二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創業服務專員的精心策劃下,群艾參與了“桐聚匠心 職繡傳薪”非遺體驗活動。市級非遺傳承人許玉紅老師擔任導師,她手把手教傳授穿針、配色技巧。前來體驗的社區年輕人和阿姨們也拿著繡繃學得認真。群艾的小伙伴們則在一旁打輔助,為大家解答疑問,幫助他們完成作品。秦鑫說:“這不僅是一次技藝傳承,更是一座連接非遺與社區、就業與創業的橋梁。”
如今,群艾的絨繡作品正悄然融入城市生活。或許在地鐵站,你會看到有人背著絨繡包;在奶茶店,有人別著絨繡胸針。這是群艾以絨線為墨,繡在城市里的詩,不驚天動地,卻在新的時代成為潮流。秦鑫說:“當我們傾注熱愛,絨繡不再只是過去的記憶,而是正在發生的日常。”
記者 / 宋梅
編輯 / 孫沖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通訊員 / 周佳儀
視頻 / 袁霖
資料 / 黃浦區就業促進中心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