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感覺最近沒有收到我們的推送,可能是因為公眾號又調整了推送規則,導致推文沒有推到你們的跟前。請星標我們,或是多多給我們留言,點贊,人海茫茫,不要走散哦~
今年三月,我再次去蘇州鎮湖,拜訪了之前在云手藝教過課的蘇繡老師。
那天是星期二,天氣非常好。整個繡品街安安靜靜,沒有什么客人。
老師依然和十幾年前沒什么變化,在店內安靜地刺繡,她和我們一起吃飯,聊了聊天。“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難過。”她上來就對我們說。
撰文 | 伊登(Eden)
編輯 | 晨仔
最近幾年,你能看到到處都在宣傳非遺,各種平臺上手工藝短視頻點贊量都很高,但繡娘們的生意卻越來越蕭條。以前蘇繡的主要市場是居家裝飾、藏家收藏,從幾千元到幾萬、幾十萬的作品不等,現在房地產不景氣,裝飾市場這一塊就迅速萎縮。大環境不好,愿意花高價購買藏品的人也越來越少。
● 姚建萍蘇繡作品《寂寂軒窗淡淡影》。
又拜訪了四五家刺繡工作室,從國大師、省大師到市大師。除了極少數頭部工作室能夠擁有豐富的資源,大部分刺繡工作室都面臨巨大的壓力。
銷售方式在迅速改變,到線下店面買刺繡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人都是在線上買,逼得大家不得不開通了抖音。我看到原本安靜刺繡的老師,現在也需要架著手機在繡架上,逼著自己直播賣貨。但是嘗試過,她覺得實在不適合自己。“如果不說話,只是安靜繡花呢?”我問,“那大家只會看熱鬧,不會有人買。”
能夠跟上時代變化的繡娘或許能生存下去,大部分人難以為繼,很多人放棄了刺繡,鎮上有招工做清潔工的,可以交社保,大家也愿意去。原本是一雙繡花的手,現在寧可天天做保潔。
● 雙面繡《白貓戲螳螂》,曹克家(設計)劉麗英(繡制)。
線上銷售改變的不僅僅是方式,還有定價。大部分線上購買的客人,看不到實物,也就無法直觀地判斷繡品的好壞,刺繡的靈動,針腳的齊密,全都被濾鏡模糊掉,看上去面目一致。這種情況下,拼的就是低價。
原本一幅繡工過硬的繡娘,需要耗時近半年完成的作品,定價5萬元,現在在直播室,變成了3000元成交。客人并不在意3000元的作品和5萬元的作品有什么區別。在這樣的環境下,還去打磨技藝,還去不計成本地想要繡一副好作品,變成了一件徒勞無用的事情。
一面是市場的極度壓縮,一方面又是鎮上的極致內卷。鎮湖有三四百家刺繡工作室,一大半是本地人,家家戶戶都繡花。想要在三四百家繡坊中脫穎而出,除了繡工,還需要審美,需要文化內涵。于是很多繡娘都走出去,學文化,學美術。幾位說得出名號的大師,大多有自己的代表作,創新的針法,想要在已經發展了兩千多年的刺繡上再推陳出新,做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是異常困難的事情。
● 繡坊里的繡娘正專注地刺繡。
例如我們看的另一家大師工作室,這也是此行最讓我喜歡的一家,藝術性和市場度結合的很好。這位繡娘曾經放下自己的家庭,花了三年時間去清華美院進修,回來之后,她的創作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其他人。她用自己的攝影照片局部做繡稿,繡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
卷內功還不夠,還要卷外功。繡娘們需要靈敏的市場觸覺,什么圖案更受當下市場的歡迎,不能再繡以前流行的圖案;需要有跨界的能力,將刺繡做成日用品,例如融入服飾,做成文創品;還要有鏡頭表現力,會拍照,會直播,會賣貨。如果不走市場化的路線,就要走另一條路線,不斷地去評級,評獎,評大師,繡娘們也需要發表論文,才有機會一路向上。
● 水壺、護手霜、小零食——標志性的刺繡幾件套。
以前在鎮湖,生了女兒,學習好不好不重要,繡花好才最重要。現在不一樣了,很多父母不愿意女兒繼承衣缽,覺得繡花太苦,又掙不到錢。鎮湖的繡二代們,很多都選擇了出國讀書。但是最近幾年,又紛紛回到了鎮湖。
“因為學藝術在外面也找不到工作,只能回來繼續繡。”一位鎮湖的父親這樣說。
我看到這位27歲繡二代的作品,從美國回來的她,把強烈的個人風格融入到傳統的刺繡中,她的作品被放在工作室的最里面,卻讓人一眼喜歡。
繡二代也有繡郎,他是鎮上少數繼承家業的男性繡二代。我走到他的工作室時,他正在接受媒體的采訪——這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工作室的一樓是他創新的各種蘇繡文創,價格日常,走到二樓,是他的母親的作品。這位刺繡大師擅長繡宋元明清的古畫,每副定價都在六位數之上。看到郭熙的《早春圖》,那一汪泉水在絲線的表現下,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淡淡的光芒,這是與繪畫不同的美感。
● 羅小黑&中國刺繡藝術館「繡語四季」蘇繡展作品。
老師帶我們去刺繡藝術館看了一下,作品展陳了很多鎮湖代表大師的作品,也有和國漫工作室的聯名展,那是一種新的嘗試,試圖用蘇繡去表現年輕人喜歡的圖案。
博物館的一間展廳被一個新中式品牌使用,正在直播,主播正在屏幕前一件一件地試穿服裝。這個品牌的服飾使用的面料都是真絲、綃、宋錦等,在上面繡用簡單的刺繡點綴,這是鎮湖近幾年的新變化,把刺繡運用在服裝上,是最容易被市場接受的一種日用品。每件定價在一千到幾千不等,這些服裝的確很招人喜歡,我暗暗將它添加在收藏夾中。
走出來,老師很無奈地說,現在努力刺繡,不如去做主播,過去幾十年她受到的教育都是勤勞可以致富,努力就會有結果,但是現在不是這樣。對于時代的變化,手藝人是很迷茫的。
● 陳群英摹繡作品《午瑞圖》。
從鎮湖回來,我不可避免地陷入低落。在這個時代,即使是擁有一門手藝的人,也無法安身立命。
我想到十二年前第一次到鎮湖,那也是一個工作日的下午,拜訪一位大師的工作室,前店后坊,工坊里十幾名繡娘熱熱鬧鬧地在繡花。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蘇繡,好奇地買了一個繡繃,又讓繡娘給我配了全套的絲線準備回家繡花。我和同伴杠著繡繃走在繡品街上,充滿了期待。傳統手工藝從來都不是利益的中心,但大家始終抱有一點信念感。
而今天,這位大師工作室的店鋪里關著燈,見到我們進來,里面的人才緩緩地打開燈。
● 「無遠弗屆——姚建萍蘇繡藝術展」作品。
蘇州鎮湖的刺繡歷史已經上千年,從前,繡娘們接到刺繡的活,各自刺繡。因為有需求,從事刺繡的人才會越來越多,逐漸形成氣候。只要勤勞,愿意做,就能獲得報酬。
現在除了頭部的繡娘,市場已經無法給腰部和尾部的繡娘們生存空間,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好的資源,或者是那么高的天賦,她們可能只想簡簡單單地憑這門手藝生存下去,卻如此困難。
這是一篇不能給出答案的文章,文章的視角非常個人,我看到的只是鎮湖蘇繡產業的極小部分,我也無法強行正能量,只想記錄一下這種真實的困惑。
● 陽光下晾曬的繡線。
本文原載于公眾號:云手藝Handcraft
本文作者:伊登(Eden),休閑學碩士。悲觀人生,樂觀生活。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this world.
本文配圖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Read More
好好虛度時光
更美,更自由的可能
公眾號|視頻號|微博|豆瓣|荔枝FM|小紅書
搜索:好好虛度時光
應聘撰稿人請發送“應聘”至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