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到中國,卻畫遍中國,一位英國畫家如何用刀具“復刻”南京大報恩寺塔的銅鎏金寶頂?7月10日,“晚清風尚——東莞可園館藏銅版畫展”在嘉定博物館開幕。展覽匯集76幅銅版畫作品,為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19世紀清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獨特窗口。
銅版畫又稱“西洋銅版畫”,發明于15世紀,是一種以銅作版材的凹版印刷畫,通過刀具雕刻或酸液腐蝕等手段,并運用機器壓印辦法,使涂抹于銅版凹處的油墨或顏料附著在紙張上,從而獲得圖樣。銅版畫傳入中國已有200多年歷史,18至19世紀是歐洲銅版畫發展的“黃金時代”。展覽中的作品,正是出自這個時期的英國畫家托馬斯·阿洛姆之手。
漫步展廳,《澳門媽閣廟小廟堂》《福建省的武夷山》《浙江省的富春山》《中國的長城》等展品以恢弘的視角和精致的筆觸,記錄了當時的城市風貌與壯麗山河。值得一提的是,畫作中描繪的大報恩寺塔等歷史建筑已毀于戰火,使這些畫面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見證。
《南京的大報恩寺塔》
嘉定博物館講解員王萍介紹,《南京的大報恩寺塔》畫面中的九層八角塔身像用白玉雕琢而成,每層檐角都懸掛銅鈴,最奪目的是塔頂——銅鎏金寶頂在陽光下如同燃燒的金色火焰。夜間還會點燃144盞佛燈,數十里外可見。可惜這座鄭和督造的皇家寶塔,最終毀于太平天國的戰火。
而《北京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中,描繪了圓明園的核心建筑正大光明殿。畫中重現了這座皇家園林核心建筑的宏偉:12根粗壯的紅漆木柱支撐著寬大的屋檐,方格窗欞上面覆蓋著油紙,可以推開通風,既實用又美觀。“這里曾是皇帝接見外國使臣,舉行重要典禮的地方。但令人唏噓的是,這座輝煌的宮殿在1860年毀于戰火,更顯畫作之珍貴。”王萍說。
《北京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
盡管托馬斯·阿洛姆本人未曾踏足中國,但他通過參考他人的素描手稿進行藝術再創作,其筆下的中國融合了西方的觀察視角,許多西方人正是通過他的作品了解中國。
恢宏奢華的皇家御道、縱橫交錯的運河、規模巨大的單拱橋和金字塔形的古塔,令他們嘆為觀止;跨越崇山峻嶺、穿過峽谷溝壑和橫跨大江大河的萬里長城,讓他們驚為折服;宏偉莊嚴的寺廟、詩情畫意的園林以及秀麗壯觀的山水,讓他們臆想無限。
托馬斯·阿洛姆在繪畫中有趣生動地再現19世紀的中國市井風情與民生世態,游走于街頭巷尾的剃頭挑子、在鬧街賣藝的表演者、辛勤工作的中國船夫和耕農,展現中國人刻苦耐勞的特點;萬眾同慶的迎春典禮、虔誠的秋收拜月,表達中國人對自然的感恩;結婚搬運聘禮、踢毽子以及重陽放風箏,還原中國人的生活情景。19世紀時,照相和電影技術尚未傳入中國,這些細膩寫實的畫作填補了這段時期中國的圖像出版空白,成為當時歐洲有名的插圖本中國文化教科書。
“非常細膩寫實!這是我第一次參觀銅版畫,感覺比文字記載更直觀、更生動,就像一部無聲卻鮮活的紀錄片,讓我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加具象的認知。”觀眾張利平感嘆。
此次展覽由嘉定博物館和東莞市可園博物館共同主辦,將持續至9月18日。為滿足市民的集章需求,館方還推出兩枚以「鐫憶·東西印跡」為主題的印章。感興趣的市民不妨前往現場,在“晚清風尚”的細膩筆觸中,開啟一場追尋歷史足跡、品味藝術經典的文化之旅。
服務信息
展覽時間:7月10日—9月18日
展覽地點:嘉定博物館B1特展廳(博樂路215號)
開放時間:8:30—17:00(16:3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參觀方式:免費,直接前往參觀即可
即將上線
為配合“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嘉定博物館自7月12日起,每周六17:00增設一場“晚清風尚東莞可園館藏銅版畫展”定時講解。
時間:7月12日-8月31日每周六17:00
集合地點:嘉定博物館本館序廳(博樂路215號)
參與方式:現場參與(提前5分鐘至集合點等候)
溫馨提示:有意向參與的觀眾須提前至集合點集合,過時不候
咨詢電話:021-59928800轉0
撰稿:楊育杰
攝像:章澤生
編輯:楊玉潔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