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路寶剛,1964年10月出生,北京西派路家“德順”皮影第四代傳人路景安之子。1980年至今,在北京皮影劇團從事專業(yè)皮影表演、音樂制作、雕刻、劇目策劃、編劇、導演及授徒等工作。現(xiàn)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理事,北京市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市西城區(qū)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理事,一級演員,北京皮影劇團團長。
路寶剛從藝四十余年,充分繼承路氏皮影編創(chuàng)、表演及制作等方面的技藝精髓,并廣泛融合其他地區(qū)皮影藝術長處和表演特色,創(chuàng)編出一系列新劇目,不斷提高北京皮影藝術水平。多年來,他積極承擔傳承責任,努力普及傳播皮影藝術、培養(yǎng)新一代人才,多次受邀參與國內(nèi)外文化交流活動。2020年,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對其口述、實踐及教學進行了全程記錄,全面保存?zhèn)鞒羞^程。
在古都北京的文化長河中,孕育著一門跨越千年的光影藝術——北京皮影戲。作為中國北方皮影的重要分支,它不僅是指尖翻飛的技藝,更是鐫刻著老北京煙火氣的文化符號。從宮廷深院到市井街巷,從皮革雕刻的方寸人物到幕布上的風云變幻,這門古老藝術用光影訴說著歷史,用唱腔傳唱著鄉(xiāng)愁。
每當夜幕降臨,燈光亮起,素白的幕布瞬間化作舞臺,一場跨越時空的故事就此上演。藝人只需操縱幾根竹棍輕抖指尖,“影人”便可騰挪跳躍、蓮步款動,弦樂與鼓點伴隨著時而高亢激昂,時而婉轉悠揚的京韻唱念,“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京味影戲絕活就此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
五代傳承 光影人生
路寶剛是北京城里名副其實的“老影人”,其祖上五代都從事影戲藝術,四五歲的時候路寶剛就跟著父親到處去演皮影戲,15歲那年他中斷了學業(yè),以“接班”的方式進入了北京皮影劇團的前身——北京宣武皮影劇團。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天生就跟北京皮影有著不解之緣。”
如今,在路寶剛的帶領下,北京皮影劇團已成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單位,劇團傳承的北京皮影融合了昆曲、京劇等聲腔特色,形成細膩夸張的表演風格,劇團傳統(tǒng)保留劇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寺》等,先后在多個國家進行文化展演。
“皮影戲的人物雖然表情固定,但是在藝人的操控下,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出喜怒哀樂的內(nèi)心情緒,哭泣時低頭掩面,大笑時張臂后仰,思考時眼珠靈動,生氣時怒發(fā)沖冠……細微之處全靠演員手上的技巧,照鏡子、眨眼睛、掉眼淚這些技藝沿用至今,也成為北京皮影戲的‘不傳之秘’。”采訪中,路寶剛談及北京皮影藝術,瞬間就打開了“話匣子”。他向記者介紹,“北京皮影的起源可追溯至元代,隨著歷史的變遷與朝代的更迭,皮影藝術與北方方言、民俗深度融合,形成獨特的‘京味風格’。明清時期,皮影戲迎來鼎盛,不僅在宮廷中成為達官顯貴的消遣活動,更走入民間廟會、堂會,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逢元宵佳節(jié),京城內(nèi)‘影戲到處有之’,足見其受歡迎程度。北京皮影以‘西城派’和‘東城派’最為著名,其中西城派又稱‘涿州影’,影人造型精致,雕刻細膩,唱腔融合京韻大鼓與梆子腔;‘東城派’則更貼近市井趣味,人物造型夸張,表演風格詼諧。兩種流派相互借鑒,共同構筑起北京皮影的藝術體系。北京皮影最早受陜西‘碗碗腔’及河北‘合合腔’的影響,在發(fā)展中又吸收了昆曲、京劇和其他曲藝的表現(xiàn)形式,形成了豐富的腔調和板式。”
圖為路寶剛操控“影人”演繹傳統(tǒng)故事。
守正創(chuàng)新 永續(xù)輝煌
歷史上北京皮影班社不僅在街頭搭臺獻藝,還受邀參加大量的私人堂會演出,因舞臺離觀眾近,因此流傳下來不少細膩傳神的表現(xiàn)手法。如今,北京皮影戲主要在劇場演出,舞臺比過去加高加寬,欣賞方式由過去“聽影”變?yōu)椤翱从啊保沧尭唷敖^活”表演技巧展現(xiàn)得更加突出。
路寶剛作為北京皮影第五代傳人深刻認識到,在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新時代,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一定離不開守正創(chuàng)新的主題,非遺的傳承一方面要堅守傳統(tǒng)藝術的“根與魂”,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創(chuàng)新。皮影是傳統(tǒng)的東西,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財富,一些精華的工藝技法和表現(xiàn)形式,需要保持、繼承,甚至需要“定下來”,但有些不符合當代觀眾審美的內(nèi)容就需要進行改進,甚至拋棄。北京皮影要想突破困境、解決危機、長遠發(fā)展,就一定要蹚出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之路。
為此,路寶剛帶領北京皮影劇團,圍繞傳統(tǒng)皮影表現(xiàn)藝術開啟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實踐。在如何結合時代、如何吸引觀眾方面,他有著很深的見解。
他說:“最重要的是皮影藝人的思路應該放寬,皮影的‘皮’只不過是它的原材料而已,其真正的核心內(nèi)涵應該是‘戲’。如果我們非要把北京皮影固定在‘皮’上,那么就只能在一條死胡同里往前走。現(xiàn)代的皮影戲應該是光、影、聲的完美結合,只有拓寬思路,跳出‘皮影’這個制約,將‘皮影’往‘影戲’上發(fā)展,將現(xiàn)在的多媒體與之結合,才能讓這門傳統(tǒng)的藝術充滿時代感,才能吸引更多現(xiàn)代觀眾,我們的表演也不會受困于程式化的限制。”
傳遞文化 播撒希望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不多,很多的成年人都喜歡看皮影戲,而現(xiàn)在看皮影戲的觀眾主要以兒童為主。針對這種變化,劇團編排了很多兒童劇,路寶剛將皮影戲帶入校園,讓孩子們近距離觀看和體驗皮影戲的文化魅力。在重視非遺文化教育的今天,北京皮影劇團持續(xù)開展了一系列非遺文化進校園的研學活動。
圖為“非遺皮影進校園”活動現(xiàn)場。
“有句老話說得好,叫‘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熱熱鬧鬧的劇目總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更應引導小觀眾透過劇目本身,去了解北京皮影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精髓。通過校園的傳承,讓小觀眾認識到皮影不再是博物館里靜止的標本,而是活躍在舞臺上的鮮活藝術。我們北京皮影劇團在每一場演出結束后,都會邀請小觀眾上臺親自體驗一把做皮影演員的感受,通過講解讓他們了解皮影從制作到演出的全過程,通過沉浸式體驗與互動教學,讓傳統(tǒng)藝術在孩童指尖煥發(fā)新生,將文化傳承的種子播撒在童心中。”
據(jù)了解,北京皮影劇團成立的北京皮影傳習所,利用暑假期間為孩子們展覽、表演和開辦皮影培訓。
路寶剛對記者說:“如今,皮影戲的演出從單純的娛樂節(jié)目,逐漸轉變成為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為此,我們不斷推陳出新,充分利用現(xiàn)代光影技術,將傳統(tǒng)皮影戲與現(xiàn)代舞美結合,特別設計、排演了《小馬過河》《三鄰居》《山羊和狼》《東郭先生》等兒童劇目以及《影戲傳奇》《企鵝!企鵝》《影箱奇旅》等多部創(chuàng)意影戲親子舞臺劇。這些劇目寓意深刻,通過北京皮影獨具特色的畫面和生動的唱腔對白,引領廣大少年兒童走進傳統(tǒng)非遺的‘智慧寶庫’。”
匠心雕琢 方寸乾坤
皮影作為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一直有著“電影始祖”的美譽。這門藝術是集繪畫、雕刻、音樂、文學、表演等門類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北京皮影戲作為皮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憑借其豐富的造型、精湛的雕工、華美的敷彩,從眾多皮影流派中脫穎而出。2008年“北京皮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北京皮影劇團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保護單位,始終致力于傳承推廣這門流傳千年的古老藝術。
路寶剛對記者說:“北京皮影是集雕刻、繪畫、音樂、表演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之美,且具有濃厚的京味特色。因此,傳承人不僅要會演,會唱,更得會制作皮影。可以說,一個優(yōu)秀的傳承人要具備臺前幕后各方面的基本功。”
據(jù)介紹,北京皮影的人物、動物、布景、道具四類制品的工序基本相同,大致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設計,要根據(jù)劇本設計畫稿,大的人物要分區(qū)設計,特別要注意連接處的衣紋、飾品等部件的結構,不能在表演時斷開;二是勾線,要將設計稿墊在裁好、平整過的皮料下,用針錐在皮上刻痕,將設計稿臨摹到皮上;三是雕刻,要在皮料下墊蠟板,由中心起逐步刻出人物輪廓、衣紋等;四是著色,就是使用水彩顏料,用毛筆在皮影兩面對稱上同樣的顏色,著色的順序要先淺后深;五是裝訂,用線或釘將“影人”的頭、身、腿裝訂起來,并安裝操縱桿,同時要注意關節(jié)是否安裝合理、釘好后人物的腳底是否與地面齊平。
路寶剛說:“北京皮影的雕刻講究‘一把直刀走到底’,哪怕是‘影人’的一根頭發(fā)、一縷胡須,都要力求絲絲分明、栩栩如生。敷彩時,疊色、套色和潤色法兼用,一種顏色能繪制出五種不同的明暗效果。在人物造型方面,男性角色多為‘五分臉’,線條硬朗陽剛;女性則采用‘七分臉’,突出柳葉眉、櫻桃嘴,盡顯柔美。頭茬(頭部)與戳子(身子)可自由組合,同一頭茬搭配不同戳子,便能塑造出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等豐富角色,真正實現(xiàn) ‘千刻萬琢顯百態(tài),一皮一影演眾生’。”
薪火相傳 古曲新唱
“皮影戲的創(chuàng)新步伐,從它誕生的一刻起就從未停止,皮影藝人守護好這門藝術的決心,也永遠不會改變。可喜的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皮影的表演和制作中,為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注入了新活力。”如何讓北京皮影這朵“光影之花”昌盛不衰,路寶剛有著自己的理解。
他直言,“皮影戲是需要團隊協(xié)作共同完成的藝術,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演不出一場大戲。因此,‘人’才是這門藝術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基礎,只要是真正熱愛咱們這門藝術的人,真正想學北京皮影的人,我都會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傳授給他。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認識北京皮影,愛上北京皮影,不僅通過這門藝術了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北京深厚的歷史,更能夠通過光影流轉的戲韻,展現(xiàn)出新時代首都文化事業(yè)的豐富多彩。”
如今,北京皮影在一代代新老藝人的薪火相傳中,不斷推陳出新,演出內(nèi)容從傳統(tǒng)戲劇、影視作品到卡通動漫,創(chuàng)作題材愈加廣泛,色彩搭配也在傳統(tǒng)經(jīng)典配色的基礎上更加張揚,富有現(xiàn)代藝術美感。
“從宮廷雅樂到非遺瑰寶,北京皮影承載著老北京的文化記憶,也煥發(fā)著新北京的時代活力。每當燈光照亮幕布,跳動的‘影人’不僅是展現(xiàn)藝術的載體,更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展現(xiàn)。北京皮影舞動在新時代的光影里,悠遠的唱腔穿越歲月的長河,不斷訴說著古都北京這座歷史名城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皮影在我的手里舞動了四十多個春秋,我早已和皮影藝術融為一體,手中的‘影人’就好像是另一個我,從舊京繁華的燈火闌珊中走來,迎著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春風,舞動著非遺傳承的大旗,高唱著京腔京韻的時代贊歌。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真正含義。”路寶剛感慨地說道。
文|記者 賈淘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