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興安盟7月9日電 題:烏蘭毛都草原上的札薩克圖刺繡:指尖上盛開熾熱之花
中新網記者 張瑋
夏日的烏蘭毛都草原上,象征美滿如意的薩日朗花冠高高翹起,仿若熊熊燃燒的烈焰,微風輕拂而過,縷縷花香悠悠飄散。
“附近的草原都不及我家鄉草原上的薩日朗開得熾熱。”札薩克圖刺繡繡娘秀云邊擺弄著她手中的刺繡文創產品,邊與記者聊著。
圖為秀云(右一)為游客介紹札薩克圖刺繡文創產品。 白領 攝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蘇木的薩日郎巾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各色繡品琳瑯滿目。刺繡作坊里,繡娘們飛針走線,一朵花、一片葉、一只蝴蝶……繡布上的圖案栩栩如生,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
十指春風,一繡千年。札薩克圖刺繡起源于12世紀末13世紀初。生活在興安嶺上的札薩克圖蒙古族婦女將游牧生產生活中的文化習俗,用銀針彩線記錄下來。
“札薩克圖刺繡一般以家庭母女之間代際傳承為主,手手相教、代代相傳。”秀云告訴記者,她的手藝是隨姥姥學會的,“我七八歲就開始學刺繡,剛開始在布頭上繡,后來給家人繡衣服和鞋子。”
秀云說,札薩克圖刺繡無論是抽象的云紋、回紋、吉祥紋,還是具體的自然景觀、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具有做工精巧、針法細膩均勻、圖案生動形象的特點。
圖為薩日郎巾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刺繡作坊里,繡娘們飛針走線繡制作品。 白領 攝
2011年,札薩克圖刺繡入選內蒙古自治區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傳承人的秀云在想,如何將這項古老的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2016年,秀云召集首批16名札薩克圖刺繡傳承人,成立合作社,取名“薩日朗”。“我們制作民族服裝服飾、民族手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將刺繡融入現代生活中。”
合作社成立后,秀云組織繡娘們組成服務小分隊,在當地及周邊村屯舉辦免費技能培訓班50多期,培訓農牧民3500多人次。直接或間接帶領1600多戶農牧民參與制作札薩克圖刺繡產業。
對于有著近20年“繡齡”的王桂珍來說,刺繡是草原姑娘必備的本領。“以前在家里繡,現在合作社給我們提供了交流刺繡技術的平臺,而且通過不斷加入時尚元素,我們還搞起了創新。”
圖為牧民身著札薩克圖刺繡服飾參加烏蘭毛都草原上舉辦的那達慕。 科右前旗委宣傳部供圖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近幾年,合作社制作出“薩日郎”系列產品70多種,包括服裝服飾、床上用品、抱枕、圍巾、頭飾等,備受消費者的青睞。
秀云說,目前,合作社與北京海淀區等地和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進行技術交流、產品展銷;與內蒙古自治區婦聯“布絲瑰”行動計劃牽手成立“布絲瑰”工坊,促進訂單銷售。
“如今,我們的札薩克圖繡品遠銷海內外,并走上了國際時裝周的T臺,‘札薩克圖傳統雙繡花女子夾袍’還曾在法國盧浮宮展出。”對于自己的夢想在一步一步實現,秀云的幸福溢于言表,“合作社年均創收80多萬元,繡娘們人均年增收近萬元。”
如今,札薩克圖刺繡已經發展到包含繡花、貼花、機繡、雕繡、打子繡、混合美等幾十項基本內容,刺繡的表現形式也從傳統向多元、開放和時尚發展。
“從事札薩克圖刺繡的繡娘們在設計作品時,依托傳統服飾為基礎,以現實生活為寫照,融合雙面繡、書法、中國畫等元素,開拓創新,一針一線繡制新生活。”秀云說,她愛家鄉,更愛薩日朗鮮艷不嬌弱,“我要帶領姐妹們讓札薩克圖刺繡開放得如花兒一樣紅火。”(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