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源于經書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清代康熙年間,有一位名醫葉天士,世人尊稱他為"葉大夫"。在醫術上,他有一句名言:"凡治病必求其本"。
這話聽起來簡單,可這背后蘊藏著怎樣的醫道智慧?葉天士是怎么看待脾胃這個人體最重要的器官?
一位得了多年脾胃虛寒的貴婦人,看遍名醫都沒能治好,最后是怎么在葉天士這里得到痊愈?
更讓人驚訝的是,葉天士竟然只用了一味藥就解決了這個頑疾。
那是康熙四十二年的深秋,葉天士正在自己的診所坐堂問診。診所里擠滿了求醫的病人,有富商、官員,也有普通百姓。
這時,一位穿著考究的婦人在丫鬟的攙扶下緩步走了進來。她面色蒼白,眼下發青,走路時腳步虛浮,一看就是久病之人。
貴婦人坐下后,葉天士示意她說話。"大夫,我這病已經拖了三年多了。"
貴婦人聲音虛弱地說道,"每天醒來就覺得渾身沒勁,吃什么都沒胃口,吃了就覺得胃里發冷,還時常會吐。每到天氣轉涼,癥狀就更重了。"
說著,貴婦人又接著道:"我試過喝姜湯,也喝過艾草水,吃過不少暖胃的食物,可都不管用。
我丈夫是知府,家里不缺錢,可這病就是治不好,真是愁死我了。"
葉天士聽完,讓貴婦人伸出手來。他仔細號了脈,又觀察了貴婦人的舌相。
只見貴婦人舌質淡白,舌苔薄白,脈象沉細無力。診斷時,葉天士特別注意到貴婦人的手腳冰涼,而且腹部按壓時有隱隱作痛的感覺。
診完脈后,葉天士又詳細詢問了貴婦人的飲食起居習慣。原來這位貴婦人平日里最愛吃生冷瓜果,就算到了秋冬季節,也總喜歡喝涼茶。
加上她生性愛潔,經常用涼水洗手,時日一長,寒氣就漸漸積在了脾胃。
"夫人這是脾胃虛寒。"葉天士說道,"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脾胃一虛,百病叢生。不知以前可看過別的大夫?用過什么藥?"
貴婦人嘆了口氣:"看過好多大夫,光是今年就看了五六位名醫。他們開的方子都不小,有人用附子理中湯,說是要溫暖脾胃;
有人開人參養胃湯,說要補氣養胃;還有人用八珍湯,說是要補血健脾。有的大夫還說我這是氣郁,給開了些疏肝理氣的藥。
可這些藥吃下去,不是胃里不舒服,就是上火,要么就是沒什么效果。"
葉天士聽完,沉思片刻,又仔細觀察了貴婦人的面色。只見她面色不僅蒼白,嘴唇也沒有血色,顯然是脾胃虛弱已久,以致氣血不足。
葉天士輕輕點頭:"夫人,你這病看似是胃寒,實則是虛寒。那些方子都不錯,可惜都沒找到病根。"說著,他拿起筆,在紙上寫下藥方。
旁邊的學徒湊近一看,不由得驚訝:師父只寫了一味藥!
這時,葉天士已經寫完方子,交給貴婦人:"夫人回去按方抓藥,每日早晚各服一次,七天后再來復診。記住,這段時間要忌生冷,飲食要以溫熱為主。"
貴婦人接過方子,看到上面只寫了一味藥,也是一愣:"大夫,就這一味藥?會不會太簡單了?那些名醫開的方子都是十來味藥,您這......"
葉天士微笑著說:"是的,就這一味。病要找到根子,藥貴在精準。有時候一味對癥的藥,勝過十味八味的大方。"
貴婦人將信將疑地拿著方子離開了。七天后,她又來到診所。這次她的臉色明顯紅潤了許多,走路也穩健了,眼中有了光彩。
她高興地說:"葉大夫,真是神了!這些天吃完藥,胃里暖暖的,胃口也好了,睡覺也踏實了。連我家相公都說我氣色好多了。"
葉天士的學徒們都看傻了。這可是連其他名醫都束手無策的病癥,師父用一味藥就治好了?
這時,一個學徒小心翼翼地問:"師父,您是怎么看出病根的?為什么別人用大方子都治不好,您用一味藥就見效了?"
葉天士看著滿屋子求醫的病人和一臉疑惑的學徒們,心中暗嘆:這些人只知道看表象,卻不明白醫道的真諦。
這位貴婦人的病,表面上是脾胃虛寒,可實際上卻暗藏玄機。
那么,葉天士用的究竟是什么藥?他又是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子,破解了這個脾胃虛寒的頑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