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口車主蔡先生遭遇了一樁糟心事:本想給車輛續保,卻在“低價”誘惑下誤購了并非保險的“交通安全服務”,退款無門后陷入維權困境。
據蔡先生介紹,不久前他接到一個保險推銷電話,對方稱其車輛保險即將過期,他們公司的報價更便宜。于是蔡先生便添加了對方的微信進行咨詢。
銷售人員的微信名為“平安中程車險小張”,蔡先生以為對方就是平安保險的工作人員。在看到報價比自己之前購買的保險更低后,蔡先生便給自己的兩輛車都下了單。
“一輛是(6月)20多號買的,還有一輛還沒買(交強險),她說(7月)12號才可以買,一輛是2400多,一輛是1800多;錢都交給她了,分幾個收款碼付的。”付完款后,蔡先生將合同交給去年投保的保險公司工作人員查看時,卻被告知自己買的并非車輛保險,而是“交通安全服務”。了解情況后,蔡先生聯系銷售人員退單,對方讓其找售后處理,隨后便聯系不上了。“拉黑(我)了吧,也不回話了,現在打客服電話也不接了。”
記者通過微信撥打銷售人員的電話,卻無人接聽。于是,記者通過合同上的客服熱線,轉接公司的投訴熱線,卻一直未能接通。無奈,記者只好聯系了公司的出險熱線了解情況。
但中程(鐵嶺)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則建議記者聯系購買的業務人員,或撥打4號鍵登記,并稱4號鍵一直有客服接聽,讓記者多次嘗試。
隨后,記者跟隨蔡先生一同前往轄區派出所反映情況,民警也嘗試與銷售人員取得聯系,但未能接通。民警表示,該事件屬于合同糾紛,并不是詐騙案件。針對此類情況,律師給出建議。
律師溫龍美建議,可向涉事公司注冊地的12345或12315投訴要求退款,若投訴無果或遭拒絕,可向法院提起訴訟。同時,需盡快到正規保險公司投保,避免因未交交強險等導致車輛無法合法上路,確保車輛有保險保障。
律師特別提醒,這類“交通安全服務”常以低價吸引消費者,但其不受《保險法》約束,理賠時易出現賠付失敗等問題。消費者購買保險時務必仔細核對合同內容,選擇正規保險公司,避免踩坑。
車輛保險怎么買?
別把“服務”當車險 投保指南請收好
購買車輛保險時,要警惕“交通安全服務”“車輛統籌服務”等易混淆的產品,接下來這份小貼士幫車主分清差異、避免入坑。
先分清“正規車險”和“非保險產品”
正規車險:包括交強險(法定必買)和商業車險(如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等),受《保險法》保護,由銀保監會監管的保險公司承保,理賠有明確法律保障。
非保險產品:如“車輛統籌服務”“交通安全服務”等,多由汽車服務公司、科技公司等推出,本質是互助性服務或企業內部保障計劃,不受《保險法》約束,理賠規則、資金安全性全憑企業自行規定,存在賠付難、跑路風險。
警惕“低價陷阱” 拒絕模糊宣傳
非保險產品常以“比車險便宜”“理賠流程更簡單”等話術吸引車主,但其保障范圍可能縮水(如不含關鍵險種)、理賠時設置多重門檻(如限定維修機構、縮減賠付比例),甚至出現“交錢后不提供服務”的情況。
購買時務必要求對方明確說明:是否為保險公司承保的正規車險?受不受《保險法》保護?避免被“和保險一樣”“比保險劃算”等模糊表述誤導。
認準正規渠道和資質
買正規車險:通過保險公司官網、官方APP、線下營業廳、有保險兼業代理資質的4S店/中介購買,核實對方是否能提供保險公司官方保單。
警惕非保險產品偽裝:若對方推薦“統籌服務”“安全服務”,務必查詢其公司資質(如營業執照經營范圍是否含保險業務,非保險機構不得從事車險業務),拒絕向私人賬戶、多個陌生收款碼轉賬,避免無正規合同、無發票的交易。
留存證據 及時維權
交易時保存聊天記錄、轉賬憑證、合同/協議、宣傳資料等,注明對方承諾的“保障內容”“理賠方式”。
若發現被騙(如買的“車險”實為非保險產品),或對方拒絕履約、失聯,立即向12315、12345投訴,涉及金額較大或涉嫌詐騙時,及時報警并向法院起訴。
記者:郭琦銘、何江洲
編輯:戴玉春
審核:鄭偉、孫殿洋
監制:孫帥
直播海南(ZBHN66810110)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