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四級法院組織體系中,四百多個中級人民法院不僅要貫徹落實好上級法院工作部署,還承擔著對轄區基層法院進行業務指導的重任,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為更好展現中級人民法院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實踐,宣傳報道好各地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執行亮點,本報“司法訪談”欄目,特開設子欄目“中級法院院長訪談”,約請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分享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敬請關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最基層單位,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是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的重要平臺,是以審判工作現代化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本期司法訪談,我們邀請到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楊誠,與我們一起分享成都法院在爭創“楓橋式人民法庭”過程中的生動實踐。
記者:楊院長您好,近年來,成都法院積極響應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開展的“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示范活動,你們是如何進一步優化司法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的?
楊誠:2023年,我們針對轄區人民法庭進行了多角度、深層次的蹲點調研,發現基層法院管理下的人民法庭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人民法庭的總體建設水平與成都的城市能級定位不匹配,特別是部分縣市新城法庭基礎建設完成度較低,一些法庭工作開展不順暢,制約了基層司法和基層治理效能。為此,從2023年起,成都中院黨組提出了“夯基提質”三年規劃,由中級人民法院統籌轄區人民法庭規劃布局,描繪人民法庭戰略新圖景,以推進新時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質量發展,更好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
一是科學布局,司法服務同城同質全域覆蓋。統籌協調中心城區、城市新區與縣市新城人民群眾不同的司法需求,結合鄉鎮行政區劃優化調整全市法院人民法庭布局,新增2個人民法庭,確保新時代人民法庭守好司法前沿陣地。目前,全市22個基層法院共有81個人民法庭,其中,69.13%的人民法庭位于遠郊農村,成為打通司法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的“前哨站”。
二是靶向發力,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縱深延伸。積極探索新時代人民法庭的職能定位,根據區域發展和法庭自身建設需求,尋找比較優勢,推進“綜合性”“專業化”“功能性”法庭的差異化分類建設,打造成都法院特色化法庭體系。做實“綜合性法庭”建設,48個綜合性人民法庭在做好審判工作的同時,圍繞當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動參與屬地基層社會治理,增強與所在地黨政組織以及司法所、派出所、民間調解組織等的聯系,共同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和糾紛。做實“專業化法庭”建設,按照“專業化﹢地域化”思路,聚焦糾紛多發領域,建設好金融、醫療、文創等16個專業人民法庭,集中各種專業力量做好糾紛高效化解和實質性解紛,同時注意解決好專業化與便民化融合問題、專業化法庭與專業化機關審判庭的差異化建設問題。做實“功能性法庭”建設,側重于服務保障產業園區發展、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工作,深度分析產業經濟地理重塑和城市治理需求,培育具有示范效應的功能性法庭工作模式,優化法庭“一對一”服務保障產業生態圈和產業鏈格局。
記者:您剛才提到,成都在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過程中按照“專業化﹢地域化”思路來打造特色解紛品牌,你們在挖掘本地特色資源、融入文化元素,提升群眾對法庭解紛工作信任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楊誠:近年來,成都法院在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過程中,以“如我在訴”的責任感主動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持續打造多個特色解紛品牌。“專業化﹢地域化”是我們的總體思路,具體來講就是將我們的法律裁判與本地特點、本地文化相融合,更好達到定分止爭的效果。
一是行業融合,建立類型糾紛專業審理機制。成都16個專業化人民法庭都具有“三化”共性特征,即行業集中化、糾紛類型化、審判專業化,在此基礎上探索形成高效優質化解糾紛、分類施策助力行業發展的專業化審理模式。例如,武侯區人民法院晉陽人民法庭轄區內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知名醫療單位,也是醫療美容服務產業聚集區,該法庭集中受理轄區內醫療服務合同糾紛、醫療損害責任糾紛等案件,通過完善專業化審理輔助機制、釋放訴前調解和訴前鑒定效能以及強化訴訟服務,縮短案件平均審理周期、提高調撤率和服判息訴率,同時,對醫療美容行業糾紛進行數據分析、發布典型案例,提示行業風險、促進優質發展。
二是城鄉融合,建立鄉村振興司法保障機制。主要依托縣市新城法庭布局,圍繞耕地保護、土地流轉、鄉村旅游、果蔬產業發展等矛盾糾紛高發領域開展司法數據分析、類案分析、實務總結,采取司法建議、巡回庭審、法治宣傳等方式加強對鄉村地區、農業發展領域的司法保護。例如,崇州市人民法院隆興人民法庭積極服務“天府糧倉”,助推收回“非農化”“非糧化”耕地500余畝,相關案例入選最高人民法院保護農用地典型案例。
三是文化融合,打造符合社情民意解紛文化。充分融入四川和成都的地域文化,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解紛的工作機制。例如,地處茶馬古道的蒲江縣人民法院石象湖人民法庭,傳承本地“講茶”“說理”習俗,建立以老黨員、老干部、老代表、老軍人、老教師為主的“五老”調解隊伍,總結出“和、清、純、雅、敬、信、謙、樂”的“茶鄉八德”,從源頭化解大量民間糾紛,形成極具地域特色與親和力的法庭文化氛圍。
記者:為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人民法庭如何與其他基層組織、政府部門建立常態化、制度化溝通協作機制?
楊誠:近年來成都法院始終強化治理理念,把源頭治理作為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推動矛盾糾紛前端化解。
一是鞏固前端,積極融入基層治理“一盤棋”。2024年底,在成都中院的推動下,成都市印發了《“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陣地建設實施意見》,明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法院和法庭深度參與、其他主管部門與組織協同推進的矛盾糾紛化解陣地格局。當前,成都市各人民法庭陸續參與地方綜治中心建設,成為糾紛化解與基層治理的“前哨”。
二是深入基層,確保糾紛化解在萌芽階段。人民法庭與基層自治組織密切配合,依托成都市“微網實格”工作機制,發揮網格員在矛盾糾紛預防發現、前端調解中的作用。例如,成華區人民法院青龍人民法庭結合轄區物業糾紛多發態勢,推動設立成華區物業糾紛聯調中心,糾紛調解力量包括社區、街道、物業公司、業委會等多類人員,把物業關系的管理、運行、監督、調處全過程納入法治化軌道。
三是數字賦能,提升糾紛化解部門協作。依托“一張網”強大的數據功能,實現與多部門的信息共享,提升聯動化解糾紛效能。例如,青羊區人民法院太升人民法庭作為金融審判專業化人民法庭,前端與省銀行業糾紛調解中心、省保險行業協會等建立訴調對接機制,一鍵推送調解案件,同步在線司法確認;中端集成在線批量立案、批量電子送達、文書智能生成等功能,實現遠程化、標準化審理;后端隨案發送《自動履行告知書》,創新“短信提示﹢線下聯絡”雙線督促履行機制。聯動多部門高效辦理化解金融領域矛盾糾紛,實現了流程管理、治理實效上的“雙贏”。
記者:成都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在服務城市產業發展中,有哪些具體的舉措?
楊誠:成都作為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和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近年來,全市以產業建圈強鏈引領園區發展,各項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對成都法院和人民法庭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有挑戰的要求,同時也是我們承壓上行、主動作為的更好機遇。為此,我們主要圍繞“功能性”法庭建設來服務保障園區和產業發展。
一是緊扣城市產業發展規劃,法庭布局更優化。針對全市8個產業生態圈、30條重點產業鏈的不同發展定位、建設階段、涉法涉訴態勢,優化“功能性”法庭整體布局,形成“一對一”服務保障“產業建圈強鏈”格局,實現“一對一”法治指導、“點對點”法治服務、“菜單式”法治咨詢,提供“訂單式”“精準化”司法供給。常態化開展法治“問需坐診”服務,增強企業依法治企、合法經營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回應新型科技業態發展需求,司法能力再提升。針對衛星、軌交、動漫等科技企業集中園區,打造服務保障企業“全生命周期”法庭工作模式。例如金牛區人民法院天回人民法庭轄區內現有衛星互聯網(北斗﹢)產業園、中鐵軌道交通產業園、人工智能產業園三個產業集群,法庭配置公司法領域專業法官,功能聚焦服務企業法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轉型期全環節,打造未來新城產業生態圈司法服務新標桿。
三是立足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定位,司法保障更有力。圍繞空港、鐵路港、物流港等領域,打造服務港區建設、運營與發展的功能性法庭。例如雙流區人民法院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人民法庭設立在雙流機場空港區,以“三審合一”模式,審理涉航勞資糾紛、物流糾紛、旅游合同糾紛等民事案件,依法嚴懲涉航違法犯罪行為,妥善處置涉航行政糾紛,有效保障空港產業發展。
記者: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工作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要人民法院不棄微末、久久為功。在下一步工作中,你們還將從哪些方面發力?
楊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成都法院將始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基層、立足實際,把人民法庭工作“夯基提質”做到實處,把司法服務做到人民群眾心中。
一是抓落實、強統籌,對標推進三年規劃的目標任務。壓實責任,統籌兩級法院嚴格落實規劃內容,對照出臺的全市法院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標準,掛圖作戰、全力攻堅。成都中院將繼續加強對基層相關工作的指導幫助,錨定人民法庭建設的迫切需求,加強向上請示匯報,爭取更大支持。同時加強人民法庭督查工作,建立督查檢查問題臺賬,指導人民法庭工作實質化提升。
二是拓思路、謀方法,堅持全面夯基、重點突破。把強化基礎建設作為推動人民法庭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進一步把基層基礎工作置于優先發展地位,堅持強基固本、補齊短板,著力解決人民法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因地制宜做好人民法庭新建、擴建和修繕改造工作。
三是強功能、塑品牌,積極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對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要求,緊跟人民法庭改革大勢,著眼人民法庭長遠發展,在進一步明確人民法庭定位、優化布局的基礎上,具體圍繞提升案件質效、參與社會治理、服務保障鄉村振興、推進人民法庭多元解紛、人民法庭隊伍建設等多方面,謀劃一批有成都特色、在法院系統叫得響的人民法庭建設品牌。
總而言之,成都兩級法院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領下,將繼續把人民法庭基礎夯實好,把優秀經驗總結好,把成都法院人民法庭樣本打造好,有力保障產業園區發展,真切回應群眾多元司法需求,積極助推基層治理法治化進程,努力探索實現體現時代特征、滿足群眾需要、具有成都特色的人民法庭工作高質量發展,以人民法庭工作現代化助推審判工作現代化,更加有力保障城市現代化。
來源:人民法院報·2版
記者:劉潔 胡思行 | 通訊員:蘇禹 戴汶君
責任編輯:劉潔 | 聯系電話:(010)67550743|電子郵箱:pinglun@rmfyb.cn
新媒體編輯:陶羽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