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城
成都金牛區天府藝術公園內,寶山食谷如一隅“文化食方盒”,懸于現代都市的喧囂之上。時值仲夏,包間木刻《遵生八箋》章句“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在竹影中低吟,恰是書中《清修妙論箋》的核心箴言。《遵生八箋》作者是明代戲曲作家高濂,成書于公元1591年。該書是明代養生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分為《清修妙論箋》《四時調攝箋》《卻病延年箋》《起居安樂箋》《飲饌服食箋》等八篇。
全書以高濂本人的養生觀為基礎,大量引用醫藥類古籍的記述和醫家、名士的養生心得,對具體的養生方法進行了系統闡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孝洪以川菜為媒,將高濂“夏月養心”的哲學,化作一席規避古籍禁忌卻更顯靈動的時令盛宴。
音食同頻,器以載道
侍者按“食序三部曲”上菜:涼菜階段:古琴泛音(《幽蘭》片段)引導靜心,呼應高濂“以樂導氣”之思;主菜階段:磬聲助凝神細嚼,實踐《清修妙論箋》“寬著此心”的專注美學;甜品階段:雨聲錄音留余韻,暗合瓶花三說“聽泉觀竹”的余味綿長。餐間墻面嵌木刻《遵生八箋》“寬著此心以待同群”章句,以“味覺暫停”實現心神調和,規避“暴食傷脾”之忌。
粗陶食器表面蝕刻《飲饌服食箋》本草紋樣(雪蓮、花椒),盛熱湯時圖案遇熱顯形,以“觸覺聯想”喚醒“食藥同源”的集體記憶,復刻明人“觀器悟道”的清賞傳統。
美蛙:伏天里的陽氣引
精選的牛蛙只取后腿蒜瓣肉,與六月嫩仔姜在紅湯里共舞,仔姜的辛辣像一把鑰匙,打開被濕氣困住的味蕾。高濂在《卻病延年箋》中強調“夏食辛以養肺”,這里的仔姜特意保留著紫色芽眼,帶著最旺盛的生發之氣,與美蛙的溫補相濟,恰如蜀地伏天的雷陣雨,來得猛烈卻滋養萬物。
廚師長說這道菜的秘訣在“火候如脈診”。美蛙入鍋翻炒的時間不能超過九十秒,否則肉質會老得像嚼棉絮;仔姜切片的厚度必須半分,太薄則失了辛辣風骨,太厚又壓不住蛙肉的鮮甜。紅湯里漂浮的野山椒來自雅安,與本地二荊條按三七比例調配,辣度剛好夠“發越陽氣”又不傷脾胃。難怪常有食客吃完這道招牌菜,說渾身的筋骨都像被松了綁。
寶山一口湯:四季通用的調理劑
虹吸壺咕嘟冒泡時,總讓人想起《飲饌服食箋》里“湯者,蕩也,去穢養新”的記載。這道被食客稱為“餐前藥引”的招牌湯,用寶山山泉水與當季菌菇,經虹吸萃取技術提煉出最純粹的鮮味。為了讓這碗四季皆可的調理劑更顯精妙,廚師團隊還會根據二十四節氣微調配方。
服務員端湯上桌時,總會講述這湯的門道:菌菇須采摘“朝露菌”,水要取寶山海拔八百米的山泉水,確保營養成分不被破壞,連虹吸壺的溫度有嚴格的控制。一小盅湯下肚,舌尖先觸到菇的清甜,繼而泛起菌的醇厚,最后余留著湯汁的溫潤,恰似《遵生八箋》倡導的“飲食有節”,在方寸之間藏著對身體的溫柔敬意。
川菜為引,遵生之道
寶山食谷的實踐,讓高濂的箴言在川西盆地煥發新生——當貢椒的溫熱與雪蓮的清涼在舌尖共舞,當虹吸壺中的酸菜雞湯升騰起現代科技的白煙,川菜已超越味覺狂歡,升維為“文化劑”。
在這里,《遵生八箋》不再是泛黃書卷:它是可觸的——竹編燈影下,玄色空間如“眾妙之門”,引導心神歸靜;它是可聽的——雨聲錄音中,一口湯入喉的滑潤,化作身心松綁的密語。
餐后的紅茶是寶山食谷的收尾之筆。用寶山紅沖泡,揭開時茶香與餐廳里若有若無的墨香相融。配茶的椒鹽桃片,薄如蟬翼的桃片裹著芝麻的香,甜咸平衡得恰到好處。高濂在《飲饌服食箋》里強調“食后飲茶,可解肥膩”,在這里,茶與點的搭配早已超越了果腹的需求,成了一場味覺的修行。
地址:公成都市金牛區西華街道天府藝術公園文博坊街區5號樓201-202室 寶山食谷(天府藝術公園店)
預訂電話:19136287185
營業時間:每日11:00 - 22:00
主編 | 趙坤利
責編 | 清 風
美編 | 愷 欣
【讀城觀察】
(上下滑動 點擊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