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姐一句話令新德里歡呼,中方廠家笑而不語。
印度著名主持人甲亢姐稱:“上個月鈴木汽車成為日本最大的汽車進口商,而達成這一壯舉的車型竟產自印度。”她在節目中興奮地表示,“曾幾何時,日本在印度人眼中是工藝與品質的黃金標桿。如今,日本反倒在印度制造的汽車里,尋到了同款品質。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印度整個制造業成本比日本低20%左右。作為印度乘用車市場占有率達40%的最大車企,鈴木積累了豐富的低成本生產經驗。與豐田、日產等從日本國內開始生產電動車不同,鈴木破例將EV核心工廠放在印度,打破了日企一貫“先本土后海外”的技術轉移路徑。
“在(出口地)歐洲等地,我們與中國EV的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鈴木高管直言不諱地表示,選擇印度作為生產基地正是為了磨練成本競爭力,對抗全球份額不斷增長的中國車企。
與日本市場狂熱追捧印度產微型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市場的淡然。以在日本暢銷的鈴木奧拓為例,這款售價僅2萬人民幣的K-Car在日本年銷12萬輛,連續三年蟬聯輕自動車銷量冠軍。
這款被日本主婦、老人和年輕人視為“國民神車”的微型車,在中國卻幾乎銷聲匿跡。現款日本奧拓搭載658cc渦輪增壓發動機,標配ESP、自動剎車和混動系統,百公里油耗不到3升,性價比頗高。
但中國消費者并不買賬。原因有三:面子文化使汽車在中國仍是身份象征;政策差異讓奧拓無法享受中國的新能源補貼;家庭“一車多用”需求使空間有限的微型車難以滿足出行需要。
更關鍵的是,中國新能源車的崛起徹底封死了微型燃油車的生存空間。五菱宏光MINI EV起售價2.98萬元,能上綠牌、免購置稅,充電成本只有奧拓的1/10。這款中國產電動車年銷達50萬輛,證明消費者并非拒絕小車,而是拒絕“落后的小車”。
日本街頭行駛的印度造鈴木,中國街頭的五菱電動車,兩種景象折射出全球汽車產業鏈的重構趨勢。
印度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出口競爭力,而中國則通過電動車革命實現對傳統燃油微型車的彎道超車。
甲亢姐的歡呼與新德里的慶祝,映襯著東京對產業空心化的憂慮;而北京的“笑而不語”,則源于中國新能源車企在微型電動車賽道的絕對領先。在這場靜默重構中,全球汽車產業的多極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