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信息學競賽的光輝歲月!
2013年 ACM-ICPC世界總決賽金牌、亞軍
(ACM-ICPC為是世界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的縮寫,全文同)
“我們不會永遠失敗,正如我們不會永遠成功。”
這句寫在訓練小結中的話,點燃了我們寫下這本書的決心。
那是2013年,商靜波的隊友郭曉旭(2013 年 ACM-ICPC世界總決賽金牌、亞軍) ,在連續失利后的訓練小結中寫下了這句話,既是對隊友的鼓勵,也是對自己的安慰。而多年后,當我們再讀到這段文字時,心中竟仍熱血沸騰。
我們知道,是時候把這個故事寫下來了。
天賦之外、金牌之上 : 信息學競賽世界冠軍的征途
商靜波, 趙馨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5. 6
其實,這本書我們在心里已經寫了十多年。
只是生活里總有太多瑣事與優先級,直到那個晚上,當我們重新讀到這句“我們不會永遠失敗,正如我們不會永遠成功”時,一切仿佛回到了曾經那個為算法爭得面紅耳赤、為一題調試到凌晨三點的青春。
我們明白,這句話正是青春和人生的真實寫照——起落、倔強、懷疑、堅持。
于是, 我們迫不及待地開始構思,急切地想要記錄,想要分享。因為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不該被遺忘。有些精神,值得被銘記。
回望中國信息學競賽(“信競”) 的征途 ,1996年,中國代表隊第一次站上 ACM-ICPC 世界總決賽的舞臺。彼時,國內的信競還在摸索階段,缺資源、缺體系,但也正是那一刻,中國打開了通往世界的一扇門。此后三十年,中國隊伍屢次奪冠、中國選手屢屢問鼎全球榜單,信息學競賽成為一代青年的精神起點,也塑造了中國AI、科研、工業界的重要力量。
今天,我們寫這本書,既是一次個人紀念,也是一次集體回望。
信競不僅僅是一場競技比賽,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它代表著對算法之美的追求,對計算機科學的熱愛,以及在困難中不斷突破自我的勇氣。
我們記錄下的,不只是一次次的奪冠、失敗或逆襲,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這不是一本純虛構的小說,也不是簡單的勵志傳記。我們采用了“ 半紀實、半虛構 ”的方式創作。 本書講述的并不是 一個憑空捏造的故事,而是無數真實隊伍、真實選手經歷的匯聚。書中的每一場比賽、每一次勝負,都幾乎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我們查閱了上海交通大學 ACM 隊歷年的訓練與比賽小結,總結出競賽中的常見問題,并結合現實中的原型比賽,構建了這本書里的故事。
如果你熟悉信競的世界,一定能在書中看到許多熟悉的影子:
上海交通大學,ITMO , ACRush ,Petr, Tourist ……
甚至,某些曾讓人熱血沸騰的瞬間,它們確實發生過,只是被重新演繹,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回憶與傳承。
通過故事里的訓練小結,人們可以看到三位主人公的每一次成長。這些小結并非杜撰,而是源于我們查閱的大量真實資料,它們是現實的印記。這些小結不僅增加了紀實的厚重感,我們也希望能以小見大——解析每一支競賽隊伍、每一位選手都會遇到的關鍵問題:團隊協作、策略調整、心理壓力、臨場決策……
結合 作者自身 的信息學競賽經歷,我們塑造了三位核心隊員,通過他們的視角,還原信競的真實體驗——賽場上的壓力、團隊協作的矛盾、訓練中的突破,以及畢業后的人生抉擇。
在寫作過程中,身邊有朋友問過我們:“這本書里的三位隊員,是不是就是商靜波、金斌和郭曉旭?”
商靜波、金斌和郭曉旭當年三人組成Mithril 隊伍,獲得了2013年ACM-ICPC 世界總決賽 亞軍。我們承認,這三個角色中的確融入了一些商靜波、金斌(2010 年 ACM-ICPC 世界總決賽 總冠軍、 2008 Topcoder 全球公開賽 高中組 和 全年齡段組雙料冠軍)和郭曉旭的經歷。但這三位 主人公 ,遠遠不是他們三個,也遠遠不止于 是某個 具體 的 人,他們是千千萬萬信息學競賽選手的縮影和代表。
2013年世界總決賽合影
書中許多故事源自真實競賽人的經歷,匯聚成三位主人公的成長軌跡。比如,“看錯氣球做對題”,原型來自樓天城 ACRush(中國公認的信競第一人,2004年 IOI 金牌,2007、2009 年 ACM-ICPC 世界總決賽亞軍,小馬智行 Pony.ai 聯合創始人)回憶錄里的一段內容;“我們是要創造歷史的”,參考的是 2011 年清華大學隊伍(郭華陽、楊弋、周東)錯失世界總決賽冠軍的遺憾;“盛放的龍舌蘭”,致敬的是 2002 年代表中國第一次奪冠的上海交通大學隊伍(林晨曦、陸靖、周健),比賽過程參考的是 2005 年代表中國第二次奪冠的上海交通大學隊伍(戴文淵、趙爽、楊博海)和 2010 年代表中國第三次奪冠的上海交通大學隊伍(鄭曌、吳卓杰、金斌)的真實經歷;“達卡賽區傳說”基于 Mithril 隊伍的真實經歷;“美少女戰士?龍舌蘭!”提到的“Lollypop”隊名及隊名背后的故事來源于上海交通大學女隊原型(康南茜、周玉姣、柳古月,2008 年吉隆坡賽區冠軍);“因為你是女生”“是女生又怎么樣”“女生也可以走很遠”,靈感來自繆沛晗(2009 年 NOI 最佳女選手,2011 年 ACM-ICPC 北京賽區最佳女隊、新竹賽區亞軍,現任布朗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寫在上海交通大學 ACM 班回憶錄的心路歷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中的澳大利亞流浪記,來自商靜波的師弟毛宇寧博士的真實經歷。
還有,蘇加嘉畢業后毅然放棄百萬年薪,投身信競的基礎教育,尤其關注資源匱乏地區的孩子。這一角色的結局設定,靈感來源于杜瑜皓(2015 年IOI 金牌,2017 年 Topcoder 全球公開賽總冠軍,2017 年 ACM 世界總決賽第六,Codeforces 等級分排名 2020 年全球第一,現任代碼源首席技術官)和蔣凌 宇(Codeforces ID jiangly,等級分在 2024 年超過 4000 達到 4039,位列Codeforces 歷史最高)的真實選擇。
商靜波和杜瑜皓(代碼源首席技術官)、施韓原(代碼源創始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講述比賽本身,也不僅僅講述他們,也在講述我們 ——青春、焦慮、挫折、成長、掙扎,以及面對未來的迷茫與抉擇。借由他們的故事,我們探討天賦、努力、成功的多元定義,也思考,在這場競賽之外,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我們希望,通過 我們的記錄 ,讓信息學競賽的故事不再局限于小眾圈子,而是走向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我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信息學競賽,了解中國信息學競賽從 1996 年到 2025 年三十余年的征途,看見那些選手背后的熱血、堅持、掙扎與成長。
讓更多人明白,天賦之外,努力與付出同樣重要。讓更多人看到,金牌之上,還有更值得追尋的東西。
2019年,兩位作者帶UCSD的4支隊伍參加南加州的分區賽
在大眾的認知里,世界冠軍往往意味著天賦異稟、所向披靡,仿佛他們生來就是勝利者。但我們想講述的,是另一種真實:天才也會迷茫和糾結,天才也有平凡的一面;天賦可以讓人起步更快,但真正的成長,依靠的始終是那份持續不斷的努力。
書中的三位主人公,在奪得世界冠軍后,并沒有走上同樣的道路。他們當中,有人選擇科研,繼續攻讀博士,探索計算機科學的未知邊界;有人進入工業界,把技術落地,讓代碼真正改變世界;有人則放棄百萬年薪,投身基礎編程教育,致力于消除地區性的教育差距。
這些選擇沒有高低之分。科研并不比工業界“高尚”,工業界也不比科研“現實”。每條路,都是對世界的一種貢獻。在世俗意義上,成功似乎總是有一個固定的模板——更高的學歷,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但真正的成功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個性化的,它應該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滿足,一種能讓人發自內心認同的選擇。
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探討女生在計算機科學和信競中的困境與突破。計算機科學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男性主導的領域”,而信競更是如此。從參賽人數到獲獎比例,女生的身影往往遠少于男生。很多時候,這種差距并不來自能力,而是來自社會刻板印象和性別偏見 。因此,在這本書里,我們也記錄和講述 了 那些打破偏見、堅持探索的女生們的故事。
競賽的意義,從來不只是讓少數人站上巔峰,而是讓每一個熱愛它的人,在過程中收獲成長。它教會我們的不只是解題技巧,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面對挑戰的勇氣,一種在失敗中調整、自我超越的能力。
我們想探討的,并不僅僅是 信競 ,而是它賦予選手的真正價值——不是金牌,而是突破極限的信念,堅持夢想的初心,和探索世界的勇氣。
最后,我們想說,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信競人,而是寫給每一個站在熱愛里不愿退讓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打過信競,但我們都曾有過不被看見的堅持。那段為夢想熬夜、為熱愛較真、為失敗掉淚又要咬牙站起來的青春,不只存在于信競,也不只存在于機房,它存在于每一個拼過、愛過、努力過的你我之 間 。
(本文編輯:劉四旦)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