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脈下目—尺蛾總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尺蛾總科
尺蛾總科(學名:Gemetroidea)屬鱗翅目(蝶,蛾)異脈下目。
1.特征
虹吸式口器,下唇須發達。體、翅密布鱗片和毛,前、后翅一般有中室。幼蟲多足型,俗稱毛毛蟲,腹足有趾鉤。
產卵孔與交配孔分開, 翅膜無微刺。后翅翅脈減少。聽器位于腹部
2.下屬科
燕蛾科(Uraniidae)
蛺蛾科(Epiplemidae)
尺蛾科(Geometridae)
尺蛾亞科〈青尺蛾亞科〉(Geometrinae)
豹尺蛾族(Dysphanini)
假垂耳尺蛾族(Pseudoterpnini)
青尺蛾族(Geometrini)
缺口青尺蛾族(Timandromorphini)
灰黃尺蛾族(Aracimini)
綠尺蛾族(Comibaenini)
綠菱尺蛾族(Rhomboristini)
銹腰尺蛾族(Hemitheini)
彩青尺蛾族(Nemoriini)
綠萍尺蛾族(Ornithospilini)
艷青尺蛾族(Agathiini)
新青尺蛾族(Neohipparchini)
花尺蛾亞科〈波尺蛾亞科〉(Larentiinae)
沙尺蛾亞科(Alsophilinae)
原尺蛾亞科(Archiearinae)
德尺蛾亞科(Desmobathrinae)
灰尺蛾亞科〈枝尺蛾亞科〉(Ennominae)
星尺蛾亞科(Oenochrominae)
黎尺蛾亞科(Orthostixinae)
姬尺蛾亞科(Sterrhinae)
2燕蛾科
燕蛾科(學名:Uraniidae)為鱗翅目的一個科。該科昆蟲通稱燕蛾。
(1)特征
燕蛾科昆蟲為中大型蛾類,色彩美麗,形似鳳蝶。雌蛾聽器位于腹部側面,雄蛾聽器則位于腹部兩側,無翅韁,觸角線形。幼蟲腹足俱全,有些幼蟲體被白色蠟絲,蛹有絲繭,部分幼蟲的寄主是大戟科植物。白晝飛翔。
(2)種屬分布
燕蛾科昆蟲大部產于熱帶和亞熱帶。全世界已知約750種,印澳區和新熱帶區占絕大多數,埃塞俄比亞區為數較少,東南亞有若干種,歐洲沒有分布,中國有7種。
(3)巨燕蛾
巨燕蛾(學名:Nyctalemon patroclus),是最大的燕蛾,翅展110毫米左右。體翅土黃色,前翅中帶污白色,比較直。分布區域:華南。
①形態特征
巨燕蛾翅展110毫米左右。體翅土黃色,前翅中帶污白色,比較直,前緣上有黑白相間的節紋,中帶及翅基間有棕色散條紋,中帶外側淺棕褐色,外緣色較淺。后翅中帶沒有前翅中帶明顯;翅基多絨毛,靠外緣有棕色波狀散紋,外緣有5枚齒形突和1條尾帶,棕色間有白色。
②保護狀況
巨燕蛾被列入《“三有”保護動物名錄》。
(4)日落蛾
日落蛾(學名:Chrysiridia rhipheus)是一種白天飛行的蛾,屬于燕蛾科。它被認為是最美麗最富感染力的鱗翅目昆蟲之一。由于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大多數關于鱗翅目的休閑書都收錄有它,同時也是收藏家追捧的對象。它非常艷麗,但翅膀的虹彩部分沒有色素,這些色彩來自光的干涉。成年蛾的翼展為7–9厘米。
德魯·德魯里在1773年描述了該物種,將其劃歸鳳蝶屬,將它視作蝶類。1823年雅各布·許布納將它劃歸金燕蛾屬。之后的重新描述使它有了Chrysiridia madagascariensis等異名(萊松,1831年)。
一開始人們認為這種蛾來自中國或孟加拉,但后來發現它是馬達加斯加的特有種。該島大多數地區在全年都可以找到日落蛾,尤以3月到8月間最多,10月到12月間最少。雌性會在臍戟的葉子下產下月80枚卵。毛蟲身體為乳黃色,有黑色斑點和紅色的足,覆蓋有棒狀末尾的黑色剛毛。口中吐出的絲幫助幼蟲黏住光滑的葉子,在掉落時爬回植物表面。經過四個蟲齡之后,幼蟲會制造開放的網狀的繭。蛹期持續17 - 23天。日落蛾是馬達加斯加島上以臍戟為食的四種動物里唯一專門靠它為生的。臍戟是有毒的:毒素在幼蟲進食時被隔離,并保留到蛹期和成蟲階段。數以千計的日落蛾會在臍戟分布地區的東西兩端來回遷徙。
①分類
英國昆蟲學家德魯·德魯里1773年由漢默史密斯梅伊上尉獲得的標本首先描述了馬達加斯加日落蛾。因為形似鳳蝶,德魯里將其命名為“日落鳳蝶”(Papilio rhipheus)。德魯里收到的標本的頭是不同的物種附加上去的,可能是一只蝴蝶,有棒狀觸角——這一特點經常被用以區別蝶與蛾。當標本中的錯誤被發現,日落蛾便被劃歸燕蛾屬,直到德國昆蟲學家雅各布·許布納將其歸入一個新的屬——金燕蛾屬。這種蛾還有其他許多名字。由于德魯里的標本有棒狀觸角、無尾,威廉·約翰·斯溫森認為它和克拉默描述的完整標本屬于不同物種。1833年,斯溫森將蝶命名為“毛頭日落蝶”(Rhipheus dasycephalus),將蛾命名為“東方月亮蛾”(Leilus orientalis)。其他異名包括1879年馬森命名的“克拉默燕蛾”(U. crameri),萊松1831年命名的“日落燕蛾”(U. ripheus)、“馬達加斯加燕蛾”(U. madagascariensis)等。
土生的馬拉加什人稱它為Adriandolo或Lolonandriana, “lolo”意為“精靈”或“蝴蝶”、“andriana”意為“貴族”或“國王”意思就是“貴族蝴蝶”、[8] “貴族精靈”、 “國王蝴蝶”、或“國王精靈”。金燕蛾屬完全屬于非洲,該屬的唯一其他物種是東非落日蛾。
②特征
日落蛾的翼展有7 - 9厘米,有時可達11厘米。高地的蛾(900–1080米高)翼展6厘米,低地(600 米)的蛾翼展9厘米。像其它一些燕蛾一樣,日落蛾與鳳蝶非常相似,尤其是尾巴和多彩的翅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蝴蝶。
日落蛾是黑色的,有紅色、藍色和綠色斑紋。翅膀邊緣有白鱗帶,后翅上的較寬。這種蛾有六條尾,在其生命中很容易損壞或斷掉;圖案的變化是常見的,這種蛾經常左右不對稱;蛹期的溫度沖擊是造成這一點的因素之一。
與其他一些蛾不同,日落蛾翅膀的顏色并不來自色素。這些色彩源于蛾翅上帶狀鱗的微觀結構所產生的光的干涉及相干散射。這些結構特性使其成為光學的常用的研究目標。
日落蛾翅膀上的顏色是由兩種光學現象共同導致的:
鱗上的多層透氣外皮會造成光的干涉。每片鱗包含角質層,有位置任意的塊狀物將它們固定,并在它們之間保持空隙。角質層和空隙比可見光的波長要窄。近端有1層角質,遠端約有6層。這種結構會極大地反射某些波長的光。這取決于角質層的厚度和光打在鱗片上的角度。
鱗片高度弧狀彎曲,造成鱗片間的散射。鱗間相接的部分通常是平滑的;鱗片逐漸的彎上去然后在頂部大幅度折下,覆蓋住下一片鱗的相接處。因為這種形狀,相鄰排的鱗片間有山谷狀的溝槽。這可以讓光線射向一片鱗,呈90°反射,然后射向下面的鱗,最后射出翅膀。因為每次反射的角度與正入射相去甚遠,干涉效應偏愛表現出光線的不同顏色。
翅膀上每一部分所見的顏色都是這兩種效應所造成效果的合成。
因為角質層是成排排列,呈圓弧狀,第二種成像方法依賴于射入光線的偏振。許多昆蟲能夠探測光的偏振,所以有科學家提出這種特性可能用于不同蛾之間的視覺信號傳遞。不過這點目前并未被深入研究過。
③行為
與多數蛾不同,日落蛾白天出沒,明亮的警戒色向掠食者警告了它的毒性。它的夜晚休息姿勢是翅膀垂直于背部,與許多蝶類相似。遷徙中它們晚上扎堆休息。這種蛾在樹冠間及林中空地上飛行。有時借助風力它可以飛約100米,然后降落在地上,合上翅膀。
最后一齡的幼蟲,附著在對葉臍戟的葉子上
全年都可以見到各種世代的日落蛾。尤以3月到8月間(秋冬季)最多,10月到12月間(春季)最少。雌性在下午的末尾或傍晚時分產卵,憑借視覺找到適合的產卵地點。像其它燕蛾的卵一樣,日落蛾的卵為半球形,有突出骨架。單顆卵重1毫克(3.5×10?5盎司)且通常有17條骨架,但有時也可能是18條或16條。卵一般產在臍戟葉片的下表面,但偶爾也會產在上表面。一堆卵有60到110顆,一般約為80顆。
孵化后,小幼蟲只吃葉脈間的軟組織。它們這樣做是為了對付乳汁細胞分泌、葉脈中運輸的有毒液體。3–4天后,幼蟲也吃花、果、卷須、葉柄和嫩莖(同時繼續吃葉子),使整株植物落葉。它們特別偏愛葉莖靠近柄部的腺。它們能處理乳汁的化學保護,以免引起口器凝結。幼蟲會從口中吐絲,它們行走時頭部會做'∞'型運動,免得從葉面上滑落。不過盡管有絲,在暴雨中它們還是會滑落。有四個齡期,所有齡期在暖季持續2個月,寒季持續2.5 - 3個月。幼蟲是乳黃色,有黑色斑點、紅色的足、覆蓋有棒狀末尾的黑色剛毛。它在3至6或10節處有5對腹腳,胸部連著6只真足。
當完成了除了最后一次以外的所有蛻皮后,幼蟲會制造出繭。繭可以掛在樹冠或兩葉之間,不過更常見的是近地處,在苔蘚和樹皮之間。它是開放的網狀繭,有巨大、不規則的網孔。
④分布及棲息地
德魯里的標本據信來自中國。克拉默相信標本來自孟加拉的金德訥格爾,法語名字“page de Chadernagor”開始廣為使用。現在知道日落蛾是馬達加斯加島特有的。成群的成年蛾季節性的在地理上隔絕的臍戟群落間遷徙。它們基本上在島上各處都有,除了西南部和安德羅伊區極南端的荒漠地帶,那些地區不生臍戟。他們從西邊的干燥落葉林(安卡拉那臍戟、西方臍戟和棕櫚臍戟)遷往東邊的雨林(對葉臍戟)。對葉臍戟是其中唯一的常綠物種,可能對日落蛾的生存至關重要。
日落蛾因宿主植物的改變而遷徙。幼蟲使整個植物落葉,甚至以花和果為食,對幼苗的生長繁殖有很大消極影響。植物可能會改變營養物和二次合成水平,作為對其的反應,這就對幼蟲有毒,導致高死亡率。沒有被幼蟲損壞的臍戟毒性較低。這些因素導致本地種群數量的集中增加和突然崩潰。種群崩潰肯能院子幼蟲死亡率的增加,不過更可能是因為成年蛾的遷徙。通過化學信息,寄主植物可以找來膜翅目擬寄生物來保護自己,這對日落蛾的種群動態有一定影響。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