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琳華
編|王一粟
用戶對資訊閱讀的需求,正在化繁為簡。
“從‘信息稀缺’到‘信息爆炸’,越來越多人對這樣一種服務的需求還是在逐步加強:幫我梳理好一件事的來龍去脈,為我過濾掉那些毫無意義的垃圾信息。”
資深媒體人張瑋在記錄《時代》周刊創始人亨利·盧斯的故事時,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從紙媒到網絡媒體再到人人可發聲的社交網絡,如何從浩瀚的信息洪流中快速篩選出質量高、真正對個人有價值的信息?
提升信息獲取效率和質量,是當下資訊客戶端借助AI進化的頭等目標。
在個性化推薦時代,AI成了人們閱讀定制化內容的入口。生成式AI涌入的當下,今日頭條、騰訊新聞、新浪新聞等資訊App們開始積極擁抱AI功能帶來的多種可能:AI總結讓人快速讀完一篇幾千字的文章;AI劃詞解讀晦澀的名詞......
那么,這些AI功能到底是花架子,還是貼合用戶需求的設計?
以今日頭條、騰訊新聞和新浪新聞三款App作為測評對象,我們試圖探索加入AI后的產品,是否真正幫用戶在閱讀上省時省力。
橫測:熱點專欄or垂類信息處理?三家大廠怎么做AI資訊
打開多個新聞App,AI幾乎融入在每個操作界面中:
從右上角醒目的“AI”智能體標識,到閱讀界面中的劃詞搜索、尾部的熱點推薦,甚至是評論區,都已經出現了AI陪聊的身影。
可以說,市面上的新聞App們,全都在積極接入生成式AI衍生出的種種新功能。
點開一篇文章,筆者從閱讀開始到結束都看到了AI的身影。
以騰訊新聞為例,打開文章,它在文章開頭設置了一個“問AI”的入口,支持根據文章內容直接發起提問。
往下繼續劃看內容時,AI就成了閱讀過程中的一本隨時可翻看的“詞典”。
比如,當用戶閱讀科技、財經等領域新聞文章時,常常會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名詞。過往,App們的選擇是在應用內部植入一個搜索引擎界面,讓用戶自行查找解釋。今日頭條就還保持著這種模式。
在AI代勞下,專有名詞的解釋可以讓大模型解答,不需要用戶跳轉其他App自己找解釋,它能直接為用戶生成答案。
目前,騰訊新聞和新浪新聞都在文章中引入了AI搜詞的功能,前者交給智能體“新聞妹”搜索,后者由智能體“智慧小浪”代勞。
從搜索準確度來看,“新聞妹”的搜索基于文章內容引申,在給出答案后,還能給出延伸問題,供用戶繼續提問。而新浪的搜索只是基于詞語的綜合搜索,遇到多義詞識別的情況下,容易給出不符合文章內容的答案。比如,在搜索介紹藍牙耳機文章中的“TWS”時,“智慧小浪”給出了韓國同名男團的解釋。
其中,騰訊新聞還提供獨家的“AI外顯劃詞”,針對各垂類領域的專業詞匯,生僻新詞、熱詞,外語詞匯、縮寫等會直接給出藍色劃線和標注,用戶只需點擊就能直接看到相應的解釋。
除了劃詞搜索之外,一些基于AI提供的新聞推薦服務也在三個App中頻繁出現,比如尾部針對閱讀熱點衍生的延展閱讀內容推薦、AI新聞專題內容合集等。
可以看到,在AI的加持下,之前需要多個App協力完成的閱讀過程,正被新聞App努力整合到一個應用界面中。
在提升閱讀效率上,AI確實做到了幫用戶看得更快、更透徹。
除了文章閱讀場景外,在視頻播放中,也開始出現了AI的身影。體驗下來,上述三款產品中,目前只有騰訊新聞考慮到了視頻觀看+AI結合,上線了三款和視頻相關的AI功能。
在視頻和直播場景中,騰訊新聞根據場景上線了不同的功能。其中,視頻界面支持把視頻分享給智能體“新聞妹”,邊看視頻邊提問;直播功能則上線了AI摘要和AI實時中英互譯字幕功能。AI摘要把關鍵內容都總結成了文字版本,既解決中途進場用戶“不知道前面講了什么”的問題,同時也讓用戶隨時可回看視頻要點。
在文章、視頻形態之外,智能體成了三款App均植入的一個醒目功能。打開App的主界面,新浪新聞的“智慧小浪”和今日頭條的“頭條AI”都統一掛在了右上角。騰訊新聞則把智能體“新聞妹”的入口放到了個人界面中,以及在文章閱讀中,如果使用過“新聞妹”,右下角就會出現“新聞妹”懸浮圖標以供隨時喚起。甚至在評論區,筆者也看到了“新聞妹“的評論互動。
其中,新浪“智慧小浪”和今日頭條的“AI助手”是單個智能體,騰訊新聞的“新聞妹”則更側重于多種垂類場景的多個智能體,涉及健康、高考、文娛節目、金價、彩票等多種場景,頭條則設置了一些AI延伸功能,不過多是生活娛樂的內容。
從左到右分別是頭條AI、新聞妹和智慧小浪
熱點運營一直是新聞資訊重點的板塊,智能體最直觀的功能就是用來做熱點追蹤。目前,三款App的智能體都可以針對熱點做基礎的事件分析和解答。
比如,筆者以中美關稅為例,以此詢問“新聞妹”時,它不僅能生成簡要總結和相關資訊推送,還在下方放置了“事件脈絡”功能,一鍵為用戶直接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新聞的“新聞妹”在兼顧熱點的同時,進一步考慮到了垂類用戶的體驗,并且在垂直行業場景做了更多符合用戶使用習慣的功能設計。
比如,對于一個常看財經的用戶來說,關注公司動向、IPO情況等等都是基本操作。騰訊新聞的垂類智能體“財經助手”設置了問公司、IPO、匯率等功能,一鍵把當天關注公司的關鍵動態總結好。
而今日頭條則選擇在它一直擅長的分發上下功夫,它推出的獨家功能“AI訂閱”,按照細分標簽推送AI選出的快訊內容。
整體體驗下來,今日頭條在AI和新聞的場景適配上略遜一籌,而新浪新聞和騰訊新聞都針對閱讀場景做了一定的功能適配,AI功能也順利融入到更多閱讀場景中。相比之下,騰訊新聞在功能設計更豐富,這也讓它能適配的場景更多。
用戶用AI將信息“化繁為簡”的同時,新聞App也將完成從信息門戶向信息服務的跨越。
從資訊到服務,新聞+AI的未來形態
從門戶的資訊集中,到算法分發的“千人千面”,再到AI全盤介入資訊客戶端中,資訊閱讀體驗正在迎來第三次革命。
信息分發的進化過程,用戶從被動接收新聞的人,變成了主動篩選的人。
在門戶網站主導的時代,信息主要靠網站聚合各大媒體的信息,再由編輯人工把關,最終將這些內容無差別推送給用戶。而以今日頭條為代表,隨著推薦算法技術的成熟,個性化分發時代到來,資訊平臺開始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和興趣偏好進行內容推薦。
伴隨媒體形態的變革,信息也在發生著大爆炸,用戶想找到有用的內容,經常是大海撈針。
AI作為效率工具,可以幫助用戶更效率地一站式獲得優質的內容,甚至讓平臺算法自適應用戶的需求,而生成定制化的內容。
除了篩選信息、提升閱讀效率,隨著AI進一步深入傳統新聞業態的操作環節,從內容生產到分發傳播,再到用戶消費體驗,AI正在更新創作者和用戶的使用體驗。
在新聞生產端,智能工具用來監督和輔助創作,甚至兼顧一些圖片的生成設計;在分發端,讓推薦更精準,也能根據用戶的興趣變化動態調整,同時對從基礎的興趣分類推薦,逐步進階為價值偏好的分類;在消費端,各式提效的AI功能和提供綜合問答的智能體服務,成了新聞App們競爭的主要領域。
一些可能性正在顯現:比如在分發端,依賴AI,只需要描述個人需求,就能定制一份完全符合個人口味的日報新聞;在消費端,用戶能夠要求只看到自己需要的內容,比如用戶想知道伊以戰爭的發生過程和對兩個國家的影響,只需要把問題拋給AI,它就能直接從資訊庫的成百上千篇文章中找到所需信息,“梳理”一個用戶想要的回答出來。
不過,目前AI應用仍面臨專業深度不足的問題,這個問題同樣也出現在了新聞App端。
當下,多數新聞App的AI都是直接調用大模型提供服務,但缺少關于新聞的Know-how和對應報道領域的內容積累。在深度思考模式加持下,幻覺問題進一步影響著AI生成、總結內容的準確度。
BBC曾在今年2月發布過一個測試結果,在測試4款AI助手ChatGPT、Copilot、Gemini和Perplexity總結問題時,出現了超過半數的錯誤內容。而在深度思考流行的當下,交給AI自主思考的模式更是增強了幻覺問題。
如何提供兼顧質量和可靠的問題?
一個解法是,深入行業,通過接入垂類智能體的方式,使AI從“泛泛而談的信息摘要者”蛻變為“面面俱到的領域專家”,實現新聞價值質的飛躍。
以體育新聞為例,如何讓用戶快速了解專業術語的意義,真正看懂新聞?
相關垂類智能體通過接入知識庫的方式,確保內容準確。這樣的垂類智能體既能用來問專業名詞,也能讓它幫忙回顧比賽紀錄和歷史,小白也能快速補全知識盲區。
對于新聞App來說,借著AI進化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將AI和新聞結合起來,是接下來拉開閱讀體驗的關鍵。從問AI、AI劃詞搜索等基礎的提效功能做起,資訊平臺正在慢慢向垂類智能體、AI定制等更貼合用戶需求的深度應用前進。
筆者看到,騰訊新聞剛推出AI早報功能。只需輸入關鍵詞和定制要求,AI會從海量資訊中精準篩選,生成高相關度的新聞簡報,并每日主動推送。以“騰訊每日動態”為例,從股價變動、人事調整再到公司新產品發布,都能被AI從信息海洋中精準“打撈”上來。
在AI加持下,資訊行業第三次革命的序幕正在緩緩拉開帷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