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拉著三個國家搞事情了。7月1日,在華盛頓的“四方安全對話”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湊到一起,宣布要搞個“關鍵礦產合作倡議”,說白了就是成立印太稀土聯盟,想從頭到尾建一條自己的稀土產業鏈,不再指望中國。可就在同一天,中國這邊也有大動作——《礦產資源法》時隔29年首次大修正式生效,這步棋走得,直接把稀土全產業鏈的話語權攥得更緊了。
先說說這四國聯盟到底是怎么回事。表面看,他們是想抱團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美國自己稀土儲備和產能都不夠,軍工企業快扛不住了;印度汽車行業發展快,對稀土需求越來越大;日本和澳大利亞在科技領域也離不了稀土,更別說他們還是美國在亞太的“棋子”。可問題是,中國手里握著全球80%以上的稀土精煉能力和磁性材料專利,現在誰想搞稀土,繞不開中國這道坎,這才是美國最鬧心的地方。
但這四國真能一條心?懸。美國想的是借稀土鞏固印太布局,可他那關稅政策和防務審查早讓盟友不爽了;日本雖然有點稀土回收技術,卻嚴重依賴中國設備,這次摻和進來,多半是想在關稅談判上讓美國松口;印度有礦但缺技術缺人,制造業不行,經濟上還得靠中國,想玩稀土全鏈條?先解決自家一堆問題再說;澳大利亞倒是有個萊納斯公司能搞稀土分離,可還是離不開中資,前陣子剛跟中國簽了80億澳元的鋰礦協議,轉頭又得聽美國的,這心思復雜著呢。
說白了,這四國各有各的小算盤。美國想當老大, others 想趁機撈好處,真要從開采到提煉建全鏈條,技術、成本、時間都是坎。就拿澳大利亞來說,折騰了好幾年想提高產能,效果也就那樣;印度連像樣的提煉廠都沒有,光有礦有啥用?日本回收技術再牛,沒有中國設備也白搭。他們這聯盟,看著熱鬧,實則各懷鬼胎,能不能成氣候,真不好說。
這邊四國剛簽協議,中國這邊就放出大招——《礦產資源法》大修生效,這可是29年來頭一回。以前稀土產業鏈從勘查、開采到出口,多個部門審批,又慢又麻煩,現在全流程歸國家統一調度,效率直接提上來了。還首創了礦業權物權登記制度,結束了“一證載兩權”的歷史,以后關鍵礦產開發有了更靠譜的保障。
不光如此,中國稀土集團換了高層,新領導平均年輕了8歲,明顯是要加速戰略轉型。包頭和贛州還設了國家稀土技術研究院,專攻分離、提純這些高端技術。這幾步棋下來,制度更順了,技術更硬了,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只會更穩。
美國他們還在為聯盟里的利益扯皮,中國已經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升級鞏固了優勢。說到底,稀土這東西,不光是資源,更是技術和產業鏈的較量。四國想繞過中國搞聯盟,怕是沒那么容易。中國這29年來的重大決定,看似是內部調整,實則是在全球稀土博弈中再出一記重拳。接下來就看,這四國聯盟能不能扛住自家的矛盾和中國的技術壁壘了——反正從目前來看,他們要走的路,還長得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