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永磁體地位已奠定,短時間內無法超越
據美國彭博社7月9日報道,多名知情人士透露,印度政府正計劃投資25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21億元,支持稀土永磁體產業,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對于印度這個想法,只能說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就說中國在稀土永磁體這事兒上的優勢,說夸張點,就像班里的學霸不僅總分第一,連每門課的筆記都被全班傳閱,想抄作業先得看懂學霸寫的 “加密版公式”。
中國在稀土永磁體領域的優勢是資源、技術、產業、政策的綜合產物,短期內難以被復制。例如中國通過 “礦產安全伙伴關系” 等機制,與非洲、拉美國家合作開發稀土資源,同時向 “一帶一路” 國家輸出技術和設備,與馬拉維聯合勘探稀土,在智利布局鋰資源,形成“資源 + 技術 + 市場”的立體優勢。
說句實在的,中國在稀土這事兒上給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是一般的大,遠超其他國家。例如,包頭稀土高新區通過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吸引頭部企業入駐,稀土新材料的增產就能超 5 萬噸。
在這方面印度恐怕很難趕上中國。中國通過30余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專利 + 標準 + 產能”的三重壁壘。因此,中國的優勢不僅是 “量” 的領先,更是 “質” 的統治,這種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持續。
其實,印度并非稀土貧國。其690萬噸的稀土儲量位居世界第三,足夠支撐龐大的產業需求。結果令人尷尬的是坐擁全球第三儲量的印度,對全球稀土產量的貢獻竟不足1%。更嚴峻的是,印度80%以上的稀土原料和磁體都要依賴中國進口。2024年僅從中國進口的稀土永磁體就達2850噸,同比激增49%。
雖然印度的儲量相當豐富,但開發卻嚴重不足。當人們走進印度稀土公司位于喀拉拉邦的工廠,看到的卻是工人從海灘沙子中艱難提取稀土元素的場景。這些沿海砂礦品位低、提取工藝復雜,加上嚴格的環保法規,使印度稀土開采成本居高不下。
當中國收緊出口,印度的局面可就非常尷尬了。自從4月中國對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后,印度汽車行業首當其沖,76%的汽車工廠稀土庫存告急,電動汽車生產線大面積停工,每日損失達2.8億美元。更嚴峻的是,印度軍工制造也因稀土短缺陷入困境,邊境部隊戰力面臨隱患。
錢要花到位,才能有收獲
面對危機,印度想要突圍自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實永遠比藍圖骨感,印度真正的短板在于缺乏稀土開采和加工技術,基礎設施落后更是致命傷。更令印度絕望的是產業鏈差距,從稀土開采、分離精煉到磁體燒結,再到下游電機應用,中國已建成完整生態,而印度企業即便造出合格磁體,也會因國內電機制造工藝薄弱而找不到銷路。
印度計劃投資250億盧比,約21億人民幣支持稀土永磁體產業,但這點錢相較于稀土產業恐怕只是毛毛雨,僅僅開發一座礦山就得需要400-800億盧比,且需十年準備期。所以250億盧比的資金支持力度恐怕連張入場券都難買到。
但是說句實在的,誰不想自家東西自家造呢?咱們當年從自行車到高鐵,不也是一點點熬過來的。只是這稀土永磁體,就像那道最費功夫的硬菜,得有耐心慢慢燉。從挖礦到做出能給電動車、手機用的永磁體,就像打家具得先種樹、鋸木、打磨、上漆,缺了哪一步都不行。中國干了幾十年,手里攢了一個非常實用的 “工具箱”,從怎么把礦石里的稀土拆出來,到怎么讓磁體性能穩定,甚至連廢水怎么處理都摸得門兒清,就像老木匠手里的刨子、鑿子,用了半輩子,順手得很。
印度這一步邁得有勇氣,但鍋里的 “料” 夠不夠,火能不能燒得穩,怕是得讓時間給答案了。(圖片來源于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