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商務部一紙禁令,臺灣無人機產業直接停擺。
中國商務部9日突然發文宣布對臺實施兩用物項出口管制,8家臺企被列入清單后全島陷入恐慌。
無人機零件斷供、軍工材料被卡脖子、美國軍售交付一拖再拖,臺灣軍工體系正經歷集體地震。
消息來得有多急?商務部公告里明確寫著:企業再想從大陸進口兩用物項必須單獨申請許可證。
這次上榜的臺灣企業集中在無人機、飛機零件、半導體設備和精密儀器領域,表面是科技公司,實際都在幫臺軍造導彈配件、無人機和軍艦設備。
臺灣產業界最慌的是,他們無人機生產線上八成零件依賴大陸供應,特別是核心芯片和陀螺儀,停供就意味著生產線直接癱瘓。
有生產線主管坦言:"機架能找日本買,鏡頭換韓國的,但導航芯片全球就大陸產的最便宜,突然斷供要么停產,要么成本翻三倍。
臺軍剛結束的"漢光演習"里還在吹噓無人機反登陸戰術,現在全成了笑話。
島內軍事專家邱毅把這事看得很透:"大陸這次是找準了臺灣軍工的七寸,臺軍號稱自主制造的無人機,拆開看全是大陸零件。
"更讓臺當局焦慮的是,大陸這次只針對臺灣企業實施禁運,沒限制第三方交易。
但東南亞國家現在跟大陸做生意都小心翼翼,臺灣想繞道采購照樣會被截斷。
民進黨當局一邊嘴硬說"影響可控",一邊轉頭就找美國加購軍火。
臺軍火采購清單上突然新增了4架MQ-9B無人機和1000枚標槍導彈,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病急亂投醫。
去年美國賣給臺灣的"火山"布雷系統價格比國際市場貴20倍,這次無人機采購預算更是比市價高出5倍。
臺海軍買的那批"魚叉"導彈更離譜——臺灣付了全款,美國卻說生產線排到2030年才能交貨。
美國軍火商把臺灣當冤大頭的操作早有先例。
去年12月,臺空軍驗收從美國采購的F-16V零件時發現,價值9億新臺幣的飛行頭盔竟出現發霉痕跡,導航系統軟件還是2007年的版本。
臺軍花2億美元買的"海馬斯"火箭炮更夸張,送來的炮彈箱里摻著越南戰爭時期的老舊彈藥。
這些實錘證據被曝光后,島內論壇上罵聲一片:"交保護費還收二手破爛,這就是美國承諾的軍事支持?"
看似簡單的兩用物項管制,實際戳破了臺灣軍工神話的兩大泡沫。
首先是偽裝的"自主研發",臺軍吹了三年的"劍翔"自殺式無人機,拆解后發現動力系統和導航模塊全部來自浙江供應商。
更關鍵的是打破了臺當局的"美國神話",當美國軍售變成天價收破爛,當大陸切斷關鍵供應鏈,臺軍囤積的142架F-16V戰機和400枚愛國者導彈瞬間成了擺設——因為日常維護的潤滑油、密封圈全部需要大陸授權才能購買。
現在臺灣正經歷軍購惡性循環:買天價武器導致債臺高筑,財政缺口又逼著繼續削減民生開支。
去年臺當局把防務預算提高到6000億新臺幣,結果臺北捷運冷氣壞了三個月沒錢修,高雄港的集裝箱起重機老化到吊臂開裂也沒錢換。
這種用民生換軍備的死循環,已經把島內經濟拖到崩盤邊緣。
當美制無人機在烏克蘭戰場被大疆打爆,當美國自己的造船廠還在排隊等中國龍門吊,所有人都看清了全球軍工產業鏈的真實格局。
大陸這次精準打擊的不僅是8家企業,而是徹底斬斷了"臺獨"勢力的軍備幻覺。
從取消ECFA關稅優惠到現在的技術封鎖,大陸正用事實告訴臺灣同胞:把2300萬人的福祉綁在"臺獨"戰車上,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歷史的齒輪從來不會倒轉,當臺北101大樓的霓虹燈與深圳平安大廈的LED同輝,當臺灣奶茶店在大陸開滿五千家分店,血脈相連的中國人早已做出了共同選擇。
那些高價買來的美制導彈終將銹蝕在基隆港,而兩岸融合發展的步伐誰也阻擋不了。
現在該做的不是演習怎么用大陸零件組裝的無人機搞防御,而是讓更多臺灣同胞看見大陸發展的機遇,聽見14億人呼喚團圓的真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