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主導了中國經濟?
是市場,也是政策。在中國政策更具有權威性,一切都在統一的領導之下,主導中國經濟說到底還是行政指令,政策的中心,則是以財政為價值取向;無論是民企,還是國企,都是在給財政打工,這正是中國的市場經濟,不同于西方的市場經濟的地方。
也就是說,中國是行政權主導下的市場經濟。
每當我們發現問題時,社會的輿論卻理所當然地把一切都歸罪于資本家,歸罪于私人資本的無序擴張。如果人們只敢撞王朔所說的紙糊的墻,就很難找出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正確方法。
以房地產為例。
房地產的下行趨勢很確定,它是不是許家印造成的?恒大的爆雷,的確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但它也是果,不是因;中國的樓市從土地供應、到定價權、以及它巨大的存量,都不是一個區區的恒大所能決定的。城投的負債高達65萬億,是恒大的30倍量級,城投當然不會破產,最終會以遵義模式化債,將債務展期二十年,恒大是沒有這種資格的,它只能咎由自取。而城投頭十年只還利息,后十年還本金,通過二十年的通脹疊加,債務風險最終還是要攤給全社會。這就是行政干預的力量,如果干預是逆市場的,超越了市場規則,比如,強行限跌,就是所謂的非市場化行為。
這里有一個問題,一個私人資本無序擴張的恒大結束了,是不是中國的房地產就能走出困局?
當然不能,不但不能,而且中國的房地產將長期拖累中國的整體經濟,因為,主導房地產的是土地財產,巨大的土地出讓金占了房價的60%,如果失去了這筆巨大的土地出讓金,所有的地方財政全體入不敷出,因為,土地出讓金支持了地方收入的50%。
現在房地產銷量一直在萎縮,,那么,即將面臨困境的已經不是哪 一個戰斗的人開發商,而是整個地方財政;土地出讓金與2021年比,差不多下降了70%,這意味著地方財政要正常運轉,只能以負債的形式維持,并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用長債務化短債。
中國的房地產為什么會出現供過于求?
因為各地方財政有強烈的收取土地出讓金的沖動。地方是唯一的土地供應源,停止土拍,供求自然會趨向于平衡,但是,我們無力抑制地方財政的沖動,市場也完全消化不了這種沖動,這就是典型的非市場化行為。
中國的房地產又是誰推高了價格?
當然是多種因素,但土地出讓金是底盤,土地價格的增速遠遠超過房價的增速,房價中的60%是財政收取。非主流學者謝國忠說,中國的房價要跌70%,這等于說房價高出了70%,這高出的,其實就是土地出讓金的暴利,是地租經濟。與西方發達國家比,中國房價與老百姓的收入比遠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高的邏輯是什么?中國的老百姓真像張維為說的很富有嗎?這還是干預的結果,為了獲取巨額的土地出讓金,不顧市場的平衡,吸虹了老百姓70%的流動性,當然會引起整體的產能過剩。
當然,房地產的困境只是一個隱喻,它反映出了整體經濟模式中存在的系統性問題,結構性的問題。
中國經濟的問題的解決,應該從房地產開始,停止非市場化行為對市場的扭曲,讓飛快增長的體制成本剎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