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大的校長劉元春談到了中國民生的一個痛點,這個痛點就是社會保障,
說起來,中國是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要想提升社會保障機制也的確不容易;但是,如果談比較關系,就是另一個概念了;如果本身就比別人窮,這比的是絕對值;如果比社會保障支出在GDP的占比,也差得很遠,那就不僅僅是經濟學問題,也是社會學問題了。
按劉元春的數據,財政供養支出是老百姓的社會保障支出的13倍?這是財政供養太高了?還是社會保障支出太低,應該說,兩種情況都存在;中國的財政收入有三大來源:稅收+土地出讓金+融資,其中土地出讓金之巨,可以說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因為中國是土地全民的有制,地方財政是土地的唯供應者,也就有了絕對的定價權,數量之巨,占了地方收入的50%左右。
2021年全國土地出讓金為8萬億,相當于同年國企、民企、銀行利潤的總和,可地方財政當年除上海外,全體入不敷出;這樣看,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盡人意,也就不奇怪了。
中國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重較低,2020年達到3.21%,2021年下降到2.96%,劉校長委婉地說,這個數值在全世界是非常低的一個比重。
那就做一個橫向比較,法國是31%,德國是25.9%,美國是18.7%,這個距離有點大。歐洲的平均水平是30%,我們差了10倍。
我們現在的社會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相當于英國50年前的水平,說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共同富裕這個口號,不應該是在遙遠的天國,應該成就于我們的每一天,這才是真實的,很實際地說,要從提升社會保障水平開始。如果財政主導下的社會保障,在占比關系上遠低于腐朽的北歐資本主義國家,說明重視不夠。
兩會也提出過一個非常利民的目標,這就是要把財政收入的70%用于民生,我們現在是53%,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80%左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