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無垠、烈日炙烤的沙漠中,生活著一種獨特的貓科動物沙丘貓,與很多人的認知相反,貓最初就是生活在沙漠當中的,難怪它們拉粑粑時那么喜歡用貓沙 。沙丘貓算得上是家貓的旁系祖先,二者沒有形成生殖隔離。
沙丘貓主要分布在北非、中東以及亞洲西部的沙漠地帶,包括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這些地區環境極端惡劣,降水量極少,植被稀疏,食物和水源稀缺,對生存提出了極大的挑戰。然而,沙丘貓憑借其獨特的生理結構和行為習性,成功在這片不毛之地找到了生存之道。
它們是一種晝伏夜出的動物,在白天,沙漠的高溫可以把一切動物烤成肉干,為了躲避高溫,沙丘貓則選擇躲在洞穴或灌叢下避暑,同時保存體力,這些洞穴也是它們儲存食物和排泄物的秘密基地。
與狗一樣,貓的挖掘功能也是一流的,只不過在其它地方比較耗爪子,到了沙漠就不一樣了,沙土松軟非常好挖。沙丘貓的洞穴最深可以達到2米,上面還會長一些耐旱的植物,可以遮蔽陽光的直曬。
在這樣的洞穴里它們會一直待到凌晨,這是沙漠氣溫最低的一段時間,甚至有些寒冷。不過沙丘貓不在意,它們身上有厚厚的毛發,這些毛發不光有保溫防止水分流失的作用,爪子上的毛發和厚厚的肉墊讓沙丘貓走起路來悄無聲息,還能防止陷入沙中。
當夜幕降臨時,獵殺時刻就開始了。
沙丘貓是狩獵專家,能夠迅速鎖定并接近目標,無論是沙鼠、跳鼠、蜥蜴還是毒蛇,都在它們的菜單之上。特別是毒蛇,對于許多動物來說是致命威脅,但對沙丘貓而言卻是美味佳肴。
在捕獵毒蛇時,它們尤為謹慎,可是動作卻十分果敢,能夠精準地避開毒蛇的致命攻擊,同時利用鋒利的爪子和尖銳的牙齒制服并殺死毒蛇。一般而言,沙漠里沒有特別大的毒蛇,阿拉善蝮蛇、蝰蛇的體型都不是特別大,所以整個捕獵過程迅速而高效。再遇到體型過大的毒蛇,沙漠貓也會先掂量掂量,打不贏就不會上前招惹。
沙漠的下半夜是非常冷的,很多毒蛇因為體溫降低而反應遲鈍,這也是沙丘貓容易得手的原因,變溫動物在沙漠環境里很難打贏恒溫的哺乳動物,毒蛇在沙丘貓眼里就是辣條。
除了狩獵,沙丘貓還會花費大量時間巡視領地、標記邊界防止其他競爭者入侵。此外,它們會用爪子磨蹭駱駝糞便或小樹枝,以保持爪子的鋒利和清潔。在夜晚的沙漠中,沙漠貓的身影如同幽靈般穿梭,忙碌而高效,捕獵、約會、巡視領地,可把這個小家伙忙壞了。
在干旱缺水的沙漠,沙丘貓從哪里獲取水源?
沙丘貓補水主要靠其它動物,尤其是沙鼠和沙漠里的兔子。在捕殺完獵物后,沙丘貓不會浪費一滴血液,把食物的水分都利用好。它們很少排尿,其泌尿系統能夠多次過濾和循環利用體內的水分,減少排尿次數,從而節省寶貴的水資源。這種獨特的生理機制使得沙丘貓能夠在長達一個月不喝水的情況下依然生存下來。
其實沙漠里也是有水的,降雨和凌晨溫度驟降在沙漠植物上產生的露珠可以被沙丘貓利用。除了喝以外,可以其實非常討厭水,它們也可以游泳,但是和大多數家貓一樣,它們很討厭自己的毛發被弄濕。
沙丘貓與家貓之間的基因相似度極高,據科學研究估計,它們的基因序列相似度可超過90%,這一數據彰顯了兩者在遺傳上的緊密聯系。
家貓的馴化歷程可追溯至大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地點推測為北非地區靠近如今的蘇伊士運河地帶。在古埃及,那里的野貓種群逐漸與人類建立起共生關系,進而被馴化成今日我們所知的家貓。
盡管沙丘貓與家貓在生態環境、行為習性上有所差異,但它們在生物學上并無嚴格的生殖隔離,就和狗與狼一樣,這意味著在自然條件或人工飼養環境下,兩者有能力進行雜交并產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它們在貓科家族中的近親關系。
但是這個關系卻害苦了沙丘貓,如今中東和埃及地區有很多沙丘貓野外種群的基因被家貓給污染了,特別是靠近村莊附近討生活的沙丘貓,體內就有家貓基因。
在國際上,沙丘貓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它們的數量目前難以統計,有專家學者認為沙丘貓正在瀕臨滅絕。而且,有沙丘貓分布的國家對它們的保護等級也不一樣,中國沒有沙丘貓的分布,但是可以明確的是,購買它會被請到局子里喝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