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GlobalSeafood、The Conversation、Science。
落魄的世界第一漁港
基本上世界級的漁場都是在寒流和暖流的交匯之下形成的,因為這樣的情況下會擾動海水引起營養鹽類物質上泛,浮游生物于是大量繁殖。這些浮游生物又成為了各種魚類的食物,于是大家就都聚集在這里,最近被人類定位為富饒的漁場。
紐芬蘭漁場就曾是這么個地方,它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灣暖流在紐芬蘭島附近海域交匯之所,最早是1534年,由西歐航海家約翰·卡波特意外發現的,從那之后,這里的漁業資源就受到了瘋狂的捕撈,但是似乎無論怎么去撈,這里的魚都多到隨手撒網就能滿載而歸的程度,尤其是鱈魚!甚至當地有句古諺語說到:“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
因為鱈魚的價值很高,而且副產品特別多,因此紐芬蘭漁場一度因為帶來的高收益被認為是“世界第一漁港”。
但你肯定也注意到了,我說的是“曾是”。再富饒的地方也禁不住人類無節制的撈啊,以前人工捕撈還尚且給了這里的鱈魚喘息的機會,但當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出現后,被撈了幾世紀的紐芬蘭漁場終于是遭不住了。
經過監測,1992年該漁場的鱈魚及其他底棲魚類種群數量較歷史水平下降了99%!再撈下去這個漁場就真的完全廢掉了。
于是在1992年,加拿大聯邦政府發布了對紐芬蘭和拉布拉多商業鱈魚捕撈的禁令。
這項禁令直接導致了超過3萬名紐芬蘭和拉布拉多人失業,沿岸的人口減少了10%,他們只能背井離鄉尋找出路。但這確實是無奈之舉,到了2003年,禁令都頒布了11年了,紐芬蘭漁場還是死氣沉沉的,曾經唾手可得的鱈魚完全消失了。
為了平息百姓的抱怨,加拿大政府每年都會支出4億加元,來解決紐芬蘭失業漁民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
可能是鱈魚略有恢復,或者是政府不想出錢了,2006年,加拿大漁業和海洋部開始允許在鱈魚向近海遷徙的時節進行休閑漁業。
解除禁令
2023年10月,加拿大有關部門的科學家將用于評估鱈魚豐度的統計模型進行了更新,數據追溯到1954年的近海和幼鱈魚調查數據,最終他們評估將北方鱈魚種群級別從“危急”改為“謹慎”,說明鱈魚的種群數量是有所增加的。
基于這個情況,2024年7月份,加拿大漁業和海洋部(DFO)表示,他們對紐芬蘭漁場的漁業資源進行了評審,并基于DFO科學家、學術界科學家以及漁業和環境非政府組織代表的共識,最終決定在禁令實行32年后,將其解除掉。
不過也不是就能讓人為所欲為了,總允許捕撈量僅為1.8萬噸。作為對比,20世紀80年代末漁業資源崩潰之前,總允許捕撈量約為24萬噸。
危機四伏
對于這項決定,人們的反應是褒貶不一的。
很多人認為解除禁令還為時過早,雖然鱈魚的種群數量增加了不少,但種群規模相較于上個世紀還差很多。而且鱈魚種群的恢復取決于其食物的豐度、氣候和環境等等,而所有這些因素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難道不應該等種群更多些,情況更穩定些再解除嗎?
實際上2024年的魚類資源評估中發現,雖然近年來鱈魚種群數量并沒有大幅增長,只是2016年以來一直相對穩定。
加拿大海洋協會(Oceana Canada)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這一“短視”的決定“無視科學建議”,并對鱈魚種群未來的恢復構成“重大風險”。代表近海漁民、擁有1.4萬名會員的FFAW-Unifor工會呼吁撤銷重新開放的決定。
“這絕對是一場災難,”工會主席格雷格·普雷蒂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并指出近海船舶“破壞環境”,不利于該省沿海社區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在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將會有請愿和示威活動。”
根據一份尚未在線發布的技術報告,2024~2027年鱈魚種群數量下降的風險高達62%至76%。
這意味著北部鱈魚種群數量可能在2025年再次回到臨界區。
經過32年的商業禁捕,全世界都在關注北方鱈魚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