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萌萌 張瀚允)近日,湖北省荊門市一名5歲女童在舞蹈課后出現腰疼、雙腿無法自主站立等癥狀,送醫后被確診為T10-L1椎體水平脊髓損傷。隨著暑假來臨,不少家長為孩子報名舞蹈、武術等興趣班,柔韌訓練中常見的“下腰”動作常被視為基礎,卻也暗藏風險。
“兒童或者青少年在下腰的過程中造成脊髓損傷,引起身體運動感覺喪失,醫學上稱為‘兒童急性過伸性脊髓損傷’,也就是俗稱的‘下腰癱’。”7月10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沈志鵬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人的脊髓是一條長約 45 厘米、形似白色細繩的管狀物,位于背骨的椎管內,負責傳遞大腦指令和監測感覺信息。一旦脊髓受損,可能導致癱瘓等嚴重后果。
“相對來說,5-10歲的孩子面臨‘下腰癱’的風險更高,在舞蹈練習中也更容易發生損傷,造成無骨折脫位。”沈志鵬解釋,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柔韌性更好,能實現的下腰幅度遠超10歲以上兒童,但脊髓耐受性卻不及兩三歲的幼兒,且背部尚未形成保護脊柱的肌肉,若有不慎可能造成脊髓損傷。
學舞蹈的孩子正在進行下腰訓練。圖源新華網
沈志鵬提到,因舞蹈下腰動作導致脊髓損傷來浙大兒院就醫的兒童每年有幾十例,多數經治療后恢復較好,但也有少部分孩子難逃全癱悲劇。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等發布的《兒童急性過伸性脊髓損傷診療指南(2022版)》指出,近年來,隨著參與下腰訓練的兒童增多,此類損傷發生率快速升高。至2019年,舞蹈下腰訓練導致的脊髓損傷在所有兒童脊髓損傷中的比例已達33.9%,在無骨折脫位型脊髓損傷中占比達64.1%,下腰訓練已成為兒童脊髓損傷的主要原因。
“未做好充分熱身準備、采用錯誤或暴力的練習方式,都可能導致孩子脊柱出現無骨折脫位,進而通過機械擠壓損傷脊髓。”沈志鵬提醒,近一半出現“下腰癱”的兒童本身即存在先天性脊髓問題——脊髓栓系。此類患者的腰部、骶尾部可能出現毛發增生、血管瘤、小寄生物、凹陷等異常,但不少孩子發病前癥狀不明顯,外觀無異常,難以提前發現。
若意外發生,如何盡可能保留和挽救孩子受傷的神經功能?沈志鵬提示,首先,第一時間正確應對。當孩子在下腰或跌倒后出現脊髓損傷、無法動彈時,家長和老師切勿貿然移動孩子,非專業處理可能加重病情,應立即撥打120尋求專業幫助。
其次,及時送醫至關重要。盡早通過激素藥物抗炎或脊髓減壓等治療,能最大程度挽救神經、保留脊髓功能。若延誤治療,脊髓腫脹會加劇,損傷也會更嚴重。“受傷早期是治療黃金期,尤其是前8小時,治療效果相對較好。若經手術及藥物治療后肌力無明顯改善,后期恢復相對困難。”沈志鵬強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