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疾病。許多人受傷后會出現下肢麻木、肌肉無力、行動困難,甚至無法控制大小便的情況。面對這些問題,現代醫學雖然能提供一定幫助,但中醫的調理方法也逐漸受到關注。
傳統中醫認為,脊髓損傷屬于“痿證”“痹癥”范疇。脊髓是人體的“精髓通道”,與腎臟功能密切相關。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一旦腎氣虧虛,精髓不足,骨骼和脊髓得不到滋養,就容易導致肢體無力、麻木等問題。同時,外傷或氣血瘀阻會阻塞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進一步加重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癥。因此,中醫調理的核心在于“補腎益髓”以固本,“活血通絡”以治標。
脊髓損傷后,局部氣血瘀滯是常見問題。瘀血阻塞經絡,會影響神經和肌肉的恢復。中醫常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如當歸、川芎、紅花等,搭配通經活絡的藥材,如雞血藤、地龍,促進血液循環,疏通受阻的經絡。
日常配合適度的康復鍛煉也很關鍵。比如在家人輔助下進行抬腿、屈膝等動作,既能防止肌肉萎縮,又能通過活動肢體帶動氣血流動。但需注意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用力。
腎精虧虛是脊髓損傷后遺癥的內在原因。中醫常說“腎主骨生髓”,腎氣充足,骨髓才能充盈,脊髓才能得到滋養。因此,補腎填髓是改善肢體功能的關鍵。常用藥材如熟地黃、山茱萸、鹿角膠等,能補腎益精;搭配杜仲、牛膝等強筋骨的藥物,可增強下肢力量。
此外,中醫強調“脾為后天之本”,脾胃虛弱會影響營養吸收,進而加重腎虛。因此,調理時需兼顧健脾益氣,比如加入白術、茯苓等藥材,幫助提升整體體質。
許多患者出現大小便失禁或排尿困難,中醫認為這與脾腎陽虛有關。腎氣不足會導致膀胱失去約束,而脾虛則影響水液代謝。對此,可通過溫補腎陽、健脾利濕的方法改善。藥材如覆盆子、益智仁能固攝小便;車前子、澤瀉則有利水通淋的作用。艾灸關元、氣海等穴位,也能溫補下焦,增強膀胱功能。
脊髓損傷雖難,但并非毫無希望。中醫通過“活血通絡補腎益髓”的綜合調理,幫助許多患者改善了肢體功能,減輕了二便失控的困擾,逐步找回生活自主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