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胡同的晨光里,將近70歲的郭爺爺邁著輕快的步子,送小孫子上學。看著孫子蹦蹦跳跳的背影,老人臉上滿是舒心的笑容。誰能想到,就在不久前,郭爺爺還因為一雙疼痛難忍的腳,幾乎寸步難行,連這點最平常的小幸福都成了奢望。
腳底的煩惱:走不出的家門
郭爺爺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去年,他的腳底突然開始不對勁了。皮膚變得像老樹皮一樣又厚又硬,裂開一道道深深的口子,每走一步都鉆心地疼。家務做不了,出門更是困難,一走路就“疼得要命”。為了這雙腳,郭爺爺沒少跑醫院。從同仁到友誼,再到北京中醫院,中藥吃了,藥膏也抹了,錢花了不少,罪也沒少受,可那雙腳還是老樣子,不見好。時間一長,郭爺爺心里也涼了半截,覺得這毛病怕是治不好了。
老友介紹北京融科醫院醫生劉品祥:希望的門開了?
就在郭爺爺快要放棄的時候,一位老朋友提起了北京融科醫院的劉品祥醫生,說這位臺灣來的大夫看得不錯,人也好。抱著“再試試最后一次”的想法,郭爺爺走進了劉醫生在北京融科醫院的診室。
診室不大,但干凈整潔,透著股中藥的清香味。劉醫生沒有急著下結論,而是仔仔細細聽郭爺爺講他的腳怎么疼、怎么難受,看過哪些醫生,吃過什么藥。這份耐心和認真,讓郭爺爺覺得“這回可能找對人了”。
聽完病史,又仔細觀察了腳上的裂口,劉醫生心里有了譜。他告訴郭爺爺:“您這腳啊,不光是表面皮膚的問題,根子跟您的糖尿病有關系,身體里有濕熱,‘堵’住了,氣血不通暢,腳底的皮膚就得不到滋養,才會這么干、這么裂、這么疼。” 這番話,像撥開了郭爺爺心頭的迷霧。
一碗碗湯藥:腳底板松快了
北京融科醫院的劉品祥醫生給郭爺爺開的是中藥湯劑,主要是清熱祛濕、活血通絡的方子。他一邊寫方子,一邊叮囑:“藥得按時喝,平時腳要注意保暖別著涼,飲食上也得留心,心情更要放松,別老想著腳疼的事。其他涂抹的藥膏也可以先停一停。”
回去之后,郭爺爺按劉醫生說的做。一碗碗湯藥喝下去,日子一天天過去。慢慢地,他感覺腳底板好像沒那么硬邦邦了,厚厚的“老樹皮”似乎在軟化,那些嚇人的裂口也一點點在變淺、變小。最讓他驚喜的是,走路時,那揪心的疼痛感真的減輕了!
重回小日子:接送孫子的快樂?
治療了一段時間,變化越來越明顯。郭爺爺腳底的皮膚顏色正常了,摸著也軟乎多了。雖然偶爾還有點小裂口,但已經完全不影響走路了。他迫不及待地重新承擔起接送小孫子上學放學的“重任”。
清晨的陽光里,胡同中,看著孫子在前面蹦蹦跳跳,郭爺爺穩穩地跟在后面,臉上是藏不住的笑意。這份簡單的快樂,對他而言,就是失而復得的珍寶。他也能重新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生活一下子又有了生氣。坐在家里,陽光暖暖地照進小院,他心里充滿了感激。
“劉醫生就像家里人”:醫患間的暖流
每次去復診,郭爺爺都忍不住跟劉品祥醫生分享自己的好轉和喜悅。劉醫生每次都耐心聽他講,仔細檢查腳的情況,再調整藥方。這份細致和關懷,讓郭爺爺覺得特別溫暖。他逢人就說:“劉醫生啊,醫術好,人更好!真像家里人一樣,是他給了我走路的希望。”
劉醫生聽了,總是溫和地笑笑:“能看到您輕松走路,接送孫子,我也特別高興。治病是醫生的本分,您能好起來,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他覺得,除了開藥方,傾聽患者的難處,給他們信心,同樣重要。
后記:布鞋里的春天
郭爺爺特意穿了雙新買的軟底布鞋去見劉品祥醫生。輕便的布鞋踩在地上,每一步都踏踏實實。曾經讓他痛不欲生的腳底裂口,如今成了新生的印記。對郭爺爺來說,能重新穿上布鞋,自由地走在陽光下,陪著孫子長大,就是生命里最溫暖的春天。
海峽那頭來的劉醫生,用他的仁心仁術,在北京的胡同深處,幫一位老人重新拾起了生活的腳步。這份跨越地域的醫患情誼,就像那雙合腳的布鞋一樣,溫暖、扎實,陪郭爺爺一步步走向更有盼頭的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