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方魯爾”到“東北AI第一城”,老工業基地迎來AI拐點時刻。
文|趙艷秋 徐鑫
編|牛慧
7月10日,冀宗琪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沈陽,參加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園開園儀式。他是浙江頤高智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沈陽基地總經理,曾在這里求學七年,三年前剛剛邁出校門,但由于當年沈陽缺乏對年輕人有吸引力的人工智能就業機會,他南下杭州。
但最近兩年,冀宗琪多次往返于兩地,沈陽正在努力打造“東北人工智能第一城”。
隨著去年沈陽獲批七個“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建設城市”之一,以及沈陽市與頭部企業百度通過全國首創“四個一”模式,構建了覆蓋全產業鏈的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冀宗琪看到,第二故鄉正在人工智能產業孕育和迸發出巨大的潛力。而園區四棟漂亮的現代化建筑,也已成為沈陽的城市名片之一,冀宗琪為此頗感自豪。
作為正在崛起的東北AI產業新地標,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園的開園儀式“短暫但熱烈”。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新偉與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共同出席了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園(一期)開園儀式。
不少與會者和入駐企業對88天完成主體封頂、20個月實現從藍圖到開園的推進速度印象深刻。
百度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了規模最大智能AI計算基礎設施集群。通算互聯、信安世紀、浪潮信息等首批40家企業完成入駐,涵蓋芯片研發、AI計算服務、數據標注、大模型應用等全產業鏈環節,開園即“鏈”起產業生態圈。
在開園儀式上,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表示:“這標志著百度與沈陽的合作進入了新階段。百度將以此次開園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在沈陽的合作投入,與合作伙伴攜手共進,為沈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01
一座傳統工業重鎮的決心與行動
“感受到了沈陽跑步進人工智能時代的速度”,已入駐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園的數據標注企業云瞳數據總經理肖寒是沈陽本地人,他對這場開園儀式印象深刻,也頗為期待沈陽乃至遼寧接下來的人工智能產業進展。
在他看來,這座AI地標,傾注了沈陽在人工智能時代擁抱新技術浪潮的戰略決心,從中又能看到一座傳統工業重鎮搶抓戰略機遇的緊迫感。
了解沈陽的人知道,作為中國工業的搖籃,這座城市見證過新中國工業發展起步。沈陽曾經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鋼水,也是第一塊電磁鐵、第一批飛機輪胎、第一臺250噸塔式起重機等諸多工業記錄的誕生之地。沈陽的鐵西區還曾有“東方魯爾”、“機床之鄉”的美譽。
但在新的時代浪潮里,這里客觀遭遇了轉型之困。傳統產業發展承壓,正倒逼著當地產業的升級轉型。
與此同時,國內城市為搶抓人工智能機遇,展開了激烈的城市競賽,成都、重慶、武漢、合肥等都在積極布局AI產業。如何避免在新一輪技術浪潮里掉隊,可能也是當下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建設跑出“皇姑速度”背后緊迫感的一大來源。
過去幾年,遼寧正通過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推動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而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園是當地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的一枚最新落子,無疑有助于激發當地的數字經濟創新活力,為當地提供“人工智能+”的發展新動能。
這枚落子還肩負人才培育的使命。當下遼寧乃至整個東北都面臨著老齡化和人口外流現象,也給當地新興產業發展帶來了不小挑戰。AI是年輕人的產業,發展AI產業能讓年輕人留在本地,也有助于新興產業真正在本地落地生根。
產業觀察人士看來,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沈陽和遼寧已做了大量工作,當地在產業資源和人才儲備等要素上的積累,也為其抓住這波人工智能浪潮奠定了基礎。
今年6月《遼寧省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的發布,從頂層設計層面,為遼寧當地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指出了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其中提到,2027年要實5000PFLOPS以上算力規模,培育5個垂直大模型,打造100個標桿場景,實現AI規上企業300家,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頂層設計之下,東北本地的人才和產業資源積累,成為當地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
過往深厚的工業積累,為AI發展提供了海量場景,遼寧和沈陽的傳統產業正成為AI落地的最佳試驗田和“價值放大器”。比如裝備制造領域企業沈鼓、新松等可基于AI來解決個性化生產和故障預測的需求,而原材料產業里鋼鐵企業可以用AI優化能耗,汽車產業則能用AI來解決柔性供應鏈、智駕問題。
AI也正加速向垂直場景落地,豐富的人才儲備有助于垂直場景AI的研發和落地。即便在短視頻領域,沈陽有魯美,沈陽音樂學院等細分領域排在前列的學校。
肖寒則看到,當地的生活成本低還方便人才安家,相比其他一線區域還有成本優勢。
此次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園開園,也是百度卡位戰略重鎮,與遼寧當下產業發展方向同頻共振后的戰略抉擇。
當下,遼寧正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而百度的核心業務與遼寧產業發展方向相契合,在堅定看好遼寧振興發展前景的背景下,雙方在去年12月就已經開啟戰略合作。當時遼寧省與百度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沈陽市皇姑區與百度智能云(沈陽)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框架合作協議。
雙方的合作也能形成優勢互補。作為在大模型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企業,百度在芯片、框架、模型、應用四層進行全棧布局,擁有成熟的AI工程體系。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等技術優勢與當地的產業場景結合,遼寧的戰略、政策和產業資源疊加百度的技術生態,有望打造區域振興和技術應用落地的新范式。
02
首創“四個一”模式,到底是什么?
海外數據標注產業大洗牌之際,過去一兩年里,中國作為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數據需求快速增長,數據標注領域也隨之演進。
在這次沈陽人工智能人工產業園落地中,沈陽另辟蹊徑,推出全國首創的“四個一”模式,力圖從基礎設施到應用落地,構建出完整、可復制的AI產業閉環。
這“四個一”指的是:一個高性能AI基礎設施底座、一個超億產值數據標注基地、一套AI大模型和數據要素流通平臺、一個產業應用場景展示中心。相比傳統園區大都側重一兩個方向,“‘四個一’模式四線并行,實現協同發力。”頤高集團冀宗琪說。
其中,一個高性能AI基礎設施底座,依托了百度智能云自主可控、軟硬一體的人工智能全棧方案。目前,該基礎設施已投入運營,是模型訓練、推理與部署的基礎底盤。
其次,數據標注,從“幕后”走向“主場”
當下,模型幾乎以”周“為單位快速迭代,模型精進、行業模型訓練尤其離不開高質量數據,數據標注則是關鍵環節。產業園的第二項核心工程,正是一個計劃產值超億元的數據標注基地。冀宗琪介紹,園區目標是形成數據標注產業聚集,打造東北地區的標桿。
2024年,沈陽入選首批“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建設城市”。沈陽在標準制定領域積極作為,相關單位已參與編制1項國際標準、2項行業標準、2項地方標準以及6項團體標準。
數據標注行業是一個追求高質量、低成本的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肖寒告訴數智前線,沈陽具備人才和行業資源,為數據標注產業提供了理想“土壤”。百度也是最早布局數據標注的大廠,在產業園將深化其數據服務布局,為模型精調、行業模型定制打基礎。
過去十年,數據標注主要服務于互聯網大廠。從2025年開始,傳統行業將逐步成為AI浪潮第二階段的數據需求主力。”肖寒說,團隊已為一家能源行業央企做定制化數據服務。“標注基地億元產值是可行的,長期來看是一個保守目標。”
“我們是帶著準備進園的。”他說,云瞳已儲備14種語種、覆蓋8大學科的專家,在語音識別、視覺識別、大語言模型和視頻分析等方向做了技術儲備。“未來尤其要為傳統企業提供數據底座和專家服務,支撐全流程智能化轉型。”
再次,流通平臺,打通模型與數據的“高速公路”
AI大模型與數據要素流通平臺是連接數據與應用的關鍵樞紐。平臺以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為核心,承載模型調用、精調和應用開發等功能。
沈陽正在攻堅數據要素流通這一“硬骨頭”。“它需要交易平臺、數商培育、應用場景和數源單位引進等方面的探索,但這是一個好的開端。”肖寒說。相比之下,模型流通要更為成熟。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已有4.8萬精調模型與百萬級應用,為當地企業落地AI提供支撐。
對地方政府而言,這個平臺是培育本地AI開發生態的重要抓手;而對百度來說,它是擴大應用市場、構建生態體系、探索數據要素新規的“底盤”。
最后,場景展示中心,是建立信任的窗口
產業應用場景展示中心,是“四個一”模式中最直觀的成果呈現,對政府而言這是對外招商與行業推廣的關鍵;對百度來說,這也是技術和營銷的理想窗口。昨日,大量與會者參觀了該中心。中心中已展示智慧出行、智慧醫療、AI城市管理、AI教育等成熟案例
“四個一”模式是一套系統的產業戰略核心。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園正圍繞這個模式,形成“1個園區+4個中心+N個場景”的布局,園區規劃5年產值破百億元。百度智能云也將從中獲得強勁增長動力。今年一季度,其營收增速達42%。借助產業園,百度不僅拓展市場份額,也在生態和技術壁壘上進一步“卡位”。
03
新范式的輻射效應
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園的“四個一”模式并非一蹴而就,是百度在多地城市合作中,逐步摸索、優化的成果。
冀宗琪觀察,此前,百度與頤高已在全國多個城市合作建設運營新質園區。在江蘇鹽城,兩家公司打造了百度智能云產業基地后,發現不少企業能接入元宇宙平臺希壤,實現數字孿生場景,解決實際問題。而在江西南昌贛江新區,數據標注基地顯著帶動了當地就業,為地方政府提供了可見的產業拉動效益。
正是這些項目實踐和正向反饋,堅定了百度與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園打造“四個一”模式的決心,明確了多線并行、集群化推進的路徑。“產業園落地后,我們希望真正把產業集群帶動起來。”冀宗琪說。
AI人才培養也是產業園與地方政府的重點工作。以數據標注為例,它不再局限于低門檻崗位,而是向高端化、專家化發展,逐步打造成產業鏈上游的“數據智庫”。人才體系建設也將引入百度認證考核,為后續發展提供專業支撐。遼寧省也是百度“1000萬AI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合作伙伴。長期以來,百度與遼寧省高校緊密合作,已在東北大學、大連理工等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共建松果人才實踐基地,進一步培養許多高質量AI工程能力人才。
產業園的未來發展也面臨挑戰。冀宗琪坦言,首先要讓企業看到東北的機會,改變“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刻板印象。為此,頤高計劃通過江浙滬已有的企業資源和行業協會,將外部優質企業引入沈陽,并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業務機會,讓產業生態逐步繁榮起來。
一些挑戰則來自行業。比如,央國企有充足的意愿涉足數據要素。“他們有意愿、有數據,但缺乏能夠將他們的數據轉化為高質量數據產品、實現價值變現的服務商。”肖寒說,這正是產業園生態企業亟需補足的能力。“壓力給到了我們。我們需要能探索出一條讓大型企業滿意、信賴,心甘情愿把數據拿出來合作的模式。”
此外,區域競爭、人才和企業留存、盈利模式等,也是園區可持續發展需要面對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百度在不斷加快與地方政府的協同布局,以更系統的合作模式推動AI產業落地。
業界觀察,百度和地方的合作步伐在加快,城市級AI合作正在深化。就在6月26日,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與天津市委書記陳敏爾會面,雙方就智能算力、大模型應用等深入探討,推動天津人工智能產業“成鏈成群”。
這并非首次合作。早在2023年,百度便與天津市政府簽署戰略框架協議,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場景落地方面展開合作。根據協議,百度在天津津南區落地“數字產業創新基地”,包括“千帆大模型賦能中心”和“數據標注基地”,服務當地AI開發者與生態企業。
在具體應用上,百度已與中國天辰工程共建化工行業專屬大模型,助力規范解讀、設計推薦等12個場景;與中沙石化共建智能工廠平臺;與中水北方設計院推進數字孿生水利平臺。這些項目為天津AI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濟南也是百度合作典型。百度在當地建設智算中心與數據標注基地,深度參與政務、教育、交通、能源等領域的智能化轉型,并助力高校建設AI人才孵化平臺。在“車路云一體化”方面,百度也與濟南攻關云控平臺、高精地圖等核心技術,探索數據運營、場景服務新業態。
如今,結合沈陽人工智能產業園項目一期建設成果,二期正在持續奮進中,將構建“一中心+四基地”,即大模型應用、數據要素、直播電商、人才實訓四大基地,打造立足沈陽、輻射東三省的人工智能產業園區。
以沈陽為代表的新范式,也將在全國多個城市復制推廣。在政策與市場雙重驅動下,這種政企協同、平臺支撐、場景落地的體系,正在從示范走向規模化,成為地方政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引領城市邁向“AI原生發展”的關鍵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