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頭條曬家鄉#如果說煙臺旅游最著名的地方,那么蓬萊閣說第二,絕無景區敢稱第一! 或許有朋友會問:蓬萊閣為何如此底氣十足?是因為秦始皇來此尋覓仙丹?建造年代久遠?還是文人墨客在此“扎堆”?這些固然是原因,但更核心的,是蓬萊閣本身蘊藏的千年秘密。 今天,就讓我用鏡頭帶您走進蓬萊閣,揭開千年的時空盲盒,一起探尋蓬萊閣的傳奇故事。
但凡來過煙臺旅游的朋友,蓬萊閣絕對是必打卡的一站。它坐落于煙臺市蓬萊區迎賓路7號蓬萊水城景區內,整個建筑群依托丹崖山拔地而起,俯瞰大海,氣勢恢宏。作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瑰寶,蓬萊閣與湖南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聲名遠播。
很多人或許都不知道,“蓬萊”一名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經》的縹緲記載,但讓蓬萊名揚天下的推手,卻是那位渴望長生的秦始皇,以及方士徐福精心策劃的一場“尋藥”大戲。蓬萊自古聲名鵲起,當然那時主要不是因為風景,而是根植于傳說中的“海上仙境”。早在戰國時期,燕齊沿海便流傳著“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的奇幻傳說,蓬萊由此被視為東方神仙信仰的神圣象征。
時間到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東巡駕臨瑯琊(今山東膠南),方士徐福趁機稟告:渤海之中有三座神山,乃神仙居所,藏有長生不老藥。秦始皇龍心大悅,當即命人尋藥。徐福進言:神仙之藥豈能白給?需供奉“童男童女及奇珍異寶”方可換取。結果,人送了,寶獻了,仙藥卻杳無音訊。
在徐福的不斷慫恿下,秦始皇又于公元前218年和210年兩度派遣徐福出海尋藥。然而,徐福每次都以風浪險惡、神仙索要更多等理由搪塞,結局如出一轍:耗費巨資,空手而歸。直至秦始皇抱憾離世,那長生不老藥也未曾得見一縷仙氣。這從頭至尾,堪稱徐福自導自演的一場驚天騙局。
蓬萊丹崖山雖承載著古老仙緣,但山頂出現巍峨建筑,卻要等到六百多年后。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當地漁民為祈求出海平安,在丹崖山上修建了一座廣德王廟(即龍王廟)。到了唐開元年間(約公元713年),又有道人在廣德王廟東側增建了三清殿。
那么,我們今天所見的蓬萊閣主體,究竟起于何時?答案在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
時任登州知府的朱處約主持重修龍王宮,并獨具慧眼,在廣德王廟的舊址上奠基興建了蓬萊閣。他親撰《蓬萊閣記》,將碑石矗立閣前,這項功績也被譽為朱處約在登州任期內的最大貢獻。
此后的悠悠歲月里,歷朝歷代對蓬萊閣的修繕與擴建從未間斷。自北宋肇建直至近代,有史可查的大規模修繕擴建就達四次之多,至于小修小補,更是難以計數。
讀到這里,各位看官是否以為蓬萊閣僅止于古人尋仙覓藥、文人登臨抒懷的場所?這可就失之偏頗了!蓬萊閣更肩負著古代海防咽喉的戰略重任。
明代為抵御倭寇侵擾,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在此操練水師,修筑炮臺,將蓬萊水城打造成堅固的海上堡壘。時至今日,蓬萊閣及其所在的水城,仍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遺址之一,見證著那段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
當然,蓬萊閣引人入勝之處,遠不止于此。閣內還深藏著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秘密:比如那座三面無窗,亭外縱使狂風嘶吼,亭內卻燭火紋絲不搖的神奇避風亭;再如屋脊上那些“我建我做主”、不按傳統禮制排列的任性脊獸;還有這里作為中國海市蜃樓現象出現最早、頻率最高的地方……每一個秘密都散發著神秘莫測的氣息,等待游人一探究竟。
今天,我們為您輕輕掀開了千年蓬萊仙閣神秘面紗的一角。閣中蘊藏的眾多謎題與傳奇,仍需要您親臨其境,用雙眼去發現,用心去感受。如果您正計劃前往煙臺旅游,不妨帶上這篇小文作為您的“游覽秘籍”。相信當您漫步于丹崖山巔,憑欄遠眺蒼茫大海時,歷史的厚重感與仙境的縹緲感交織,定能讓您獲得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體驗。蓬萊閣的魅力,誠邀您親自來解鎖!
歡迎關注我,用原創圖文打動您,用鏡頭帶您領略中國的美,看盡世界風貌,職業攝影師劉杰,帶你看不一樣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