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華老先生的送路儀式,是在7月10號晚上9點開始的。
地點就在他家設的靈堂里,那場面,真是人山人海,門口都快擠不下了。
說真的,那天晚上的氣氛特別沉重。
不是那種表面上哭哭啼啼的那種悲傷,而是從骨子里透出來的肅穆和敬意。
靈堂布置得很講究,黑白兩色為主調,鮮花、挽聯、香燭一應俱全。
楊老先生的棺槨已經打開,大家輪流上去瞻仰最后一眼,有的人紅著眼眶,有的直接掉淚了,但沒人說話,都很安靜。
楊議穿著一身黑衣,跟白天完全不一樣,整個人像是瘦了一圈。
他在靈堂一角坐下來,拿起鼓槌就開始敲小鼓,節奏緩慢而沉重。
那一刻,你就能感覺到,他對父親的感情太深了。
敲著敲著,他自己也繃不住了,情緒徹底爆發出來,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旁邊的條子哥也在一旁陪著奏樂,神情呆滯,眼神空洞,顯然還沒從失去恩師、親人的打擊中緩過來。
這場面,誰看了都心里難受。
張立也在現場幫忙,他是導演出身,拍過不少電視劇,像《燕子李三》、《阮氏三雄》這些,平時挺沉穩的一個人,這時候也戴著黑袖箍,站在一旁默默幫忙,時不時還安慰幾句其他家屬。
整個儀式進行得很有條理,雖然來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
有人負責引導,有人負責安排順序,還有人專門在門口接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趙本山送了一個大花圈,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德云社名義上也送來了花圈,署名是郭德綱,看得出來他們之間的交情也不淺;曹云金那邊也有表示,雖然這幾年風波不斷,但他對楊老先生的尊重一點沒少。
等到靈堂內的儀式結束,外面就開始組織送行隊伍。
長子楊威走在最前面,臉色蒼白,腳步虛浮,兩個壯漢一邊一個扶著他往前走。
他的狀態明顯不太好,估計這幾天都沒怎么休息,精神壓力太大。
楊議和條子哥緊隨其后,兩人臉上寫滿了疲憊和悲痛。
送行的隊伍特別長,一眼望不到頭。視頻里能看到,從靈堂門口一直排到街口,中間全是人。
有親戚朋友,有徒弟學生,還有不少普通觀眾自發趕來送別。
有些人根本不認識楊家人,只是單純喜歡聽相聲,覺得楊老先生是個值得尊敬的人,就來了。
這種自發性的聚集,其實比任何言語都更能說明問題,這個人,是真的被很多人愛戴。
隊伍后面跟著的是各種紙扎的陪葬品,白馬、抬轎、金山銀山,樣樣都有,看得出家屬在細節上也很用心。
這些東西雖然是傳統習俗的一部分,但也象征著對逝者最后的尊重與祝福。
再往后就是各界送來的花圈,一層層疊著,幾乎把整條街都占滿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長長的送行隊伍里,并沒有看到楊少華第三個兒子楊建的身影。
有網友細心觀察發現,他好像全程都沒有出現。
于是網上開始有猜測,有人說他可能留在家里守靈,老爺子還在家,總得有人陪著;也有人說他身體不舒服,或者情緒太過崩潰,實在撐不住才沒露面。
不管哪種說法,其實都能理解,畢竟這種時候,每個人表達哀傷的方式都不一樣。
回過頭來看整個送路儀式,它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告別,更像是對楊少華一生藝術生涯的一次總結。
他這一輩子,可以說全奉獻給了相聲事業。
早年跑江湖,后來收徒帶學生,再到晚年活躍在舞臺上,他始終沒有離開過這個行業。
他的作品也許沒有那么“炸”,但勝在接地氣、有生活味兒,能讓人聽了會心一笑。
他的風格不張揚,但很耐聽,越聽越有味道。
更重要的是,他對徒弟們的影響非常深遠。
楊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從小跟著父親學藝,一路走到今天,哪怕現在已經功成名就,但在父親面前,他永遠都是那個需要指導的學生。
條子哥作為義子,更是把楊老先生當成自己的再生父母。
他們的感情,不只是師徒那么簡單,更像是一種親情的延續。
這次送路儀式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為它不僅是一次送別,更是一種傳承的體現。
人們送別的是一位老人,但記住的卻是一個時代。
楊少華代表的那個年代,相聲還是以說為主,靠內容取勝,而不是靠段子轟炸、流量加持。
如今的相聲市場變了,但楊老先生的精神還在,他的作品還在,他的徒弟們還在堅持表演,這就夠了。
楊少華走了,但他留下的東西不會消失。
他的聲音、他的段子、他的笑容,都會繼續在舞臺上傳唱下去。
而這場送路儀式,也將成為一段記憶,被無數人銘記。
因為他不是一個簡單的藝人,而是一個真正活出了自己人生的大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