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關稅收入不斷創下歷史紀錄,到底誰在為關稅成本買單?2025年5月,美國平均有效關稅水平達到17.8%,這一水平創下了1934年以來90年的美國關稅歷史紀錄。從這一角度而言,特朗普自2025年4月起發動全面關稅戰,在美國歷史上極為罕見。
7月7日,美國簽署新的單方面文件,先是對17個國家加征新關稅,從8月1日起生效;9日又簽署5份文件,對另外5個國家加征關稅,其中威脅將對巴西的關稅提高至50%,這在美國與巴西的貿易史上前所未有。
若美國按新的關稅威脅執行,預計從2025年8月至年底,其關稅收入恐怕會再創歷史新高。
那么,美國當前的關稅收入情況究竟如何?
根據美國官方發布的數據,4月初,美國發動關稅戰,對多數貿易伙伴加征10%的基準關稅,對個別國家的加征水平更高。4月,美國單月關稅收入達174億美元,已創下美國歷史單月紀錄;到5月,因完整征收了一個月(4月約從8日、9日起做過調整),關稅收入增至230億美元,再度刷新歷史新高。美國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6月關稅收入將突破300億美元,繼續創下歷史新高。
7月初,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預計,若當前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按預期實施,全年關稅收入有望達到3000億美元,這一數字在美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
問題隨之而來:關稅收入上繳國家,這筆錢終究要有人承擔。誰來買單?
其實無非是幾類與關稅成本相關的主體,包括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從經濟學角度看,生產者涵蓋產品的生產制造來源地,即商品來自中國、東南亞、歐盟、日本、韓國等地區的生產企業,它們可能會承擔一部分成本。
此外,經銷商(主要是美國的進口商)為了將商品售出,可能會放棄部分利潤,承擔一部分成本。第三類是美國消費者。
那么,哪些商品的關稅更多由消費者承擔,哪些更多由生產者承擔呢?
以中國稀土為例,當前中美談判的一個重點是中國放松對美稀土出口管制,這意味著美國對稀土加征的關稅可能不會太高,即便加征,中國也可能不會在價格上讓步,甚至稀土出口價格可能繼續上漲。因此,若美國對稀土加征關稅,最終成本必然由美國的生產企業和終端客戶承擔。
這里的終端客戶需要說明:普通消費者不會購買稀土,稀土的采購方多為工業企業,這些工業企業首先承擔全部關稅成本;當稀土用于生產軍機、戰斗機等軍用物資時,成本會轉由采購的政府部門、軍事單位或出口至其他國家的進口商承擔;當稀土用于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等領域時,成本會轉嫁到未來的電價及新能源汽車消費成本中,最終由消費者承擔。所以,這類商品的關稅主要由美國經銷商、廠家和消費者承擔。
另一類是中國在全球具有明顯價格競爭優勢且總體價格較低的商品,如服裝鞋帽、日常用品等。這些商品單價多為幾美元到一二十美元,即便加征20%-30%的關稅,價格漲幅對美國消費者而言并不算大(例如10美元的商品加征后約為12-13美元),且相較于全球市場仍具價格優勢,美國消費者對這類價格變化并不敏感。因此,這類商品的關稅最終主要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還有一類商品,在全球面臨較激烈的競爭,美國既可以從本國購買,也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對于這類商品,關稅可能更多由出口商或生產企業承擔,因為美國的進口商、經銷商談判話語權較強,而美國消費者幾乎感受不到價格變化,因為成本主要由向美出口的企業承擔。
總體來看,美國聯邦政府的關稅收入增加了,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大部分成本來自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小部分來自向美出口商品的出口商。從長遠來看,加征關稅會抑制美國的消費和生產,提高美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長遠的成本大部分仍將由美國企業承擔。
免責聲明:以上任何內容均來源于市場公開信息,僅供您參考與學習觀摩,該內容不構成對任何產品的購買、拋售或持有的建議,不作為您做出可投資的依據,您應自主投資決策,自行承擔資風險與損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