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我們不可能什么都欠缺!”
曾經烏克蘭不愿出售給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最終被中國制造出來了!
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便與烏克蘭建立了軍事合作關系。
那么在這段合作過程中,我們是收獲更多還是付出更大呢?
以下數據或許能為你揭示答案。
空中飛行器不能全依賴他國制造
上世紀九十年代,烏克蘭將11架圖-160戰略轟炸機拆解成廢料,幾乎與此同時,中國成功接收了一艘名為“瓦良格”號的航母空殼。
多年后中國擁有了自主建造的航母和艦載機,但在戰略轟炸機領域依舊依靠自主研發。
這兩段截然不同的經歷,“失去”與“獲得”,哪一種對中國國防發展的意義更為深遠?
直到如今運-20“胖妞”的身影劃過天空時,仍有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它的核心動力系統一度需要進口。
這種“空中之心”的缺憾,直接指向了那場未能成功的收購案:烏克蘭“動力沙皇”馬達西奇公司。
這家工廠曾代表蘇聯航空引擎工業的巔峰,當中國企業試圖將其核心技術引入國內時,卻遭到一個來自太平洋彼岸國家的強力阻撓。
美國的干預使這筆交易最終落空,烏克蘭官員那句無奈的話語至今令人記憶猶新:“除了發動機技術,其他都可以談。”
這句話一語道破關鍵,航空發動機屬于國家戰略資產,絕不會輕易出售,這是用金錢也換不來的底線,也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教訓。
然而在同一時期,另一顆“心臟”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中國海軍長期面臨動力系統的短板,大型戰艦的動力問題始終是制約發展的瓶頸之一。
而烏克蘭提供的UGT-25000燃氣輪機成為了突破口,與馬達西奇不同的是,這一次我們不僅引進了產品,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其核心技術。
這顆“海上之心”的成功引進,讓中國的造船廠首次具備了生產世界一流艦用動力的能力。
它不僅支撐了后來052C/D型驅逐艦的研發,更在國產化升級后,為萬噸級驅逐艦055提供了強勁動力的基礎。
一失一得之間形成鮮明對比,天上的動力裝置想買成品遭嚴密封鎖,海里的動力系統則通過引進消化實現自主成長,這背后體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合作策略。
購買的武器與孕育的起點
動力系統的命運映射出承載它的“機體”。
1993年,中國空軍曾無限接近一個夢想:那就是擁有圖-160戰略轟炸機。這款被譽為“白天鵝”的空中殺手,體積超過波音737,可攜帶核彈頭,航程超過一萬公里。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意外繼承了19架該型飛機,對當時的中國而言,這批戰機意味著空軍遠程打擊能力的飛躍式提升,是一把削鐵如泥的利器。
然而這筆交易引起了莫斯科與華盛頓的高度關注,美俄聯手施壓,一邊提供經濟援助作為誘惑,一邊以制裁威脅作為手段。
最終在美國監督下,挖掘機無情地將11架嶄新的“白天鵝”摧毀成廢鐵。
剩余8架也被俄羅斯以各種方式全部收回,利劍夢碎令人唏噓。但幾乎就在同時,一艘不起眼的“鋼鐵殘骸”正悄然改變著歷史軌跡,它就是“瓦良格”號航母的空殼。
相比圖-160這種即買即用的“成品”,銹跡斑斑的“瓦良格”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但中國購下的不只是船殼,更是背后的全套圖紙以及一次從零起步的學習機會。
事實證明,直接購買一把利劍會引來全球圍堵,而歷經艱辛帶回一個起點,卻能催生出整支艦隊。
再詳盡的圖紙,看不懂也只是紙張,是什么讓這個起點真正煥發生機?答案無疑是人才。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啟動的“雙引工程”,吸引了超過2000名烏克蘭專家來華,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冰冷的技術參數。
遼寧艦總設計師巴比奇,在退休后依然選擇留在中國,將余生奉獻于這艘異國打造的航母。
黑海造船廠的老焊工僅憑聽覺就能識別焊接中的細微瑕疵,并手把手地將自己的絕技傳授給中國徒弟。
這些白發蒼蒼的“老師傅”,是流動的知識庫,更是寶貴的實踐經驗。他們將圖紙上復雜的線路轉化為船艙中清晰的現實,也將書本中的工藝變成了生產線的標準流程,為中國軍工節省了至少十年的探索時間。
這種“授人以漁”式的知識傳遞,才是中烏合作中最深層、最具價值的“靈魂”,這是任何硬件交易都無法比擬的寶貴財富。
遺憾的價值是激發自強的動力
現在我們可以重新審視最初的問題,一艘遼寧艦的誕生,遠比當年買到十架圖-160更具戰略意義。
因為圖-160就像一根現成的“拐杖”,借助它雖能快速前進,但一旦丟棄就可能寸步難行。
而親手改造遼寧艦的過程,則是將別人的知識融入自身體系,是在實踐中鍛煉出真正的“力量”。
那些關于發動機和戰略轟炸機的遺憾,并非單純的損失,反而成為最有效的“清醒劑”。
它以近乎屈辱的方式告訴我們,真正的核心裝備永遠無法通過交易獲取,唯一可行的道路只有自主創新。
歷史的遺憾最終都轉化為自立自強的動力,這或許才是那場持續二十年的合作留給今天最深刻的啟示。
或許有人會說,沒能拿到圖-160未必是壞事,正是這次錯過促使中國腳踏實地攻克了戰略轟炸機的技術難關。
如今轟-6系列不斷進化,新型轟炸機的消息也頻繁傳出,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當初把握住那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是否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結語
國家間的技術博弈,從來都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接力賽,烏克蘭遞來的那根“接力棒”,我們接住了許多,卻在最關鍵的一環前止步。這份遺憾中有外部干擾,也有時代的局限。
那么你認為,對于一個國家的軍工發展來說,“借船出海”更高效,還是“造船出海”更穩妥?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參考資料:央視新聞《運-20首飛十二周年見證“鯤鵬”航跡為大國重器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