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這一出。俄制Geran-2無人機,從白俄羅斯方向直沖立陶宛,最后摔在了舒姆斯卡斯口岸附近,看似一場意外,實則一記挑釁,姿態擺得明明白白:我來了,看看你能怎么辦。
當然,按照俄方一貫的套路,這種事永遠不會留下“實錘”。無人機沒裝彈頭,也沒炸掉什么目標,純飛行——干干凈凈,但飛行路徑筆直對著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這種“干凈”就有點諷刺了。你說它是軍事挑釁,它會說只是航向偏差;你要真動手,它又躲在技術模糊區,打一槍換個說法。這就是典型的“邊界灰區戰術”。
但立陶宛人不管那么多,空中警報立刻拉到最大等級,總理帕魯茨卡斯和議會議長斯克維爾內利斯直接被安保拉進防空洞,這不是電影,這是現實。你可以說這反應有點過,但也能理解——這個國家離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不到200公里,從冷戰起就被夾在歷史的牙縫里,神經一向很緊。
北約當然得“配合”,不配合等于默認。西班牙和德國的戰斗機立刻升空,波羅的海空域雷達全開,一套流程走得飛快。這其實也是給全世界看的:北約的空防機制沒睡著,集體安全條款不是掛在墻上的紙。
可你仔細琢磨一下,會發現這套反應再快,也改變不了一個現實:北約東翼的防空能力,連標準值的5%都沒達到。說白了,大家都在演練,但誰都心里有數——真要出事,不一定來得及防。
這不是立陶宛第一次被“嚇”。早在2021年,西班牙首相和立陶宛總統在機場開發布會的時候,俄軍蘇-24突然靠近,西班牙戰機緊急起飛,那場記者會直接被中斷。現在又來無人機穿線,還是那個味道:你不確定它是挑釁,還是“偶然”,但就是讓你睡不踏實。
立陶宛這些年防空系統沒少燒錢,2018年就引進了挪威的NASAMS-II雷達,還投了11億歐元強化東部邊境,買反無人機系統、布反坦克雷區,典型的“以小搏大”。小國在巨人的縫隙里生存,不膽小不行,但也不能只靠膽子。
這事如果只看立陶宛和俄羅斯,好像也就那樣,但背后的結構才是關鍵。立陶宛卡在“蘇瓦烏基走廊”上,那是北約唯一的陸地通道能通向波羅的海三國。一旦那條路斷了,北約在這邊的力量就像被割了氣管,所以俄白每次玩邊境小動作,北約就得整裝待發。這不是愛演,這是怕真來。
更狠的是,加里寧格勒。俄羅斯的這個飛地部署了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S-400防空系統,還有可能藏著核武庫。簡單說就是,立陶宛的腦袋上,常年懸著一把刀。這時候你再看那架“沒帶彈”的Geran-2,就不會覺得它那么無害了。
當然俄羅斯嘴上不說,動作都寫在地圖上了。從2022年立陶宛限制俄貨過境,加里寧格勒就開始強化軍事部署。這次無人機越境,很可能就是“試溫度”的一招:北約會不會出手?反應多快?西方媒體炒不炒?政治人物能不能被嚇出冷汗?這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數據。
說到底,這是俄北約的結構性對抗。而這場游戲的最大風險,在于它“似真非真、似戰非戰”。一架無人機沒爆炸,但立陶宛高層鉆了地堡,北約戰機緊急升空,這不是小題大做,是每一步都可能變成導火索的前奏。
我們從外部看這場局,不能只盯著一架無人機飛了多遠、摔在哪兒,而要看它背后的那張棋盤。這盤棋正在波羅的海下起,但它對東亞,對中國周邊的示范效應也在發酵。灰區對抗、無人機沖線、戰略模糊、信息戰、邊境試探……誰敢說不會有人學著這么干?
立陶宛是個縮影,也是個前哨,前面的火星,就是后面防火墻的第一塊試金石。這回俄軍只是放了只“風箏”,下回可能就不是這么簡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