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迎來四十周年院慶。四十載春華秋實,北大光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浪潮中應運而生,也在這一進程中不斷成長與蛻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這四十年,是北大光華不斷邁進的四十年。以厲以寧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光華人留下的教育理念,歷經歲月的沉淀,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光華人。
為慶祝這一重要時刻,學院將圍繞光華40周年推出系列回顧文章。在這些文章中,每一位講述者都將帶領我們回溯光華的過往歲月,重溫那些重要的歷史時刻、關鍵的發展節點,以及他們在光華的親身經歷與深刻感悟。他們將分享在學術研究道路上的探索與突破,講述如何以智慧和汗水為光華的學術大廈添磚加瓦;他們也會暢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點滴故事,展現光華如何為社會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術人才及商界領袖……
讓我們跟隨他們的筆觸,走進光華的四十年,感受學院深厚的底蘊、蓬勃的活力與不變的初心。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回顧往昔,展望未來,共同見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邁向新征程的堅定步伐。
光華四十載砥礪志敢當
翁翕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應用經濟系長聘教授
翁翕教授
自2011年留學回到母校,今年已是我在光華的第十四載春秋,也是我與北大結緣的第二十個年頭。1985—2025,喜逢光華管理學院四十周年院慶之年,值此院慶之際,分享這一路走來我的所見所感,用文字追溯回憶中難忘的光華歲月,以紙筆寫下對光華燦爛明天的祝福。
發掘真問題 | 立足時代浪潮的前沿
二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讀本科和碩士的時候,就時常來到光華聆聽各種大師教授的授課。北大向來是崇尚開放自由的,那些年來我在很多院系都上過不少課,其中就包括我們的創始院長厲以寧老師。未名湖畔,博雅塔前,在燕園的這段求學時光是我人生的探索階段,也讓我找尋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并堅定地走上經濟學的研究道路。后來我出國去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博士,2011年畢業后便重回北大,加入光華。能夠回到母校站上三尺講臺,那時候的我心中充滿了夢想實現的喜悅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我覺得光華帶給我很多學術靈感的激發與創想,這也是學術研究的重要一環。我的研究主線是基于博弈論的經濟理論分析,也涉及信息經濟學、組織經濟學、數字經濟方向,最近隨著AI、大數據的飛速發展,數字經濟領域成為新的學術研究熱點。光華構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與當今的時事潮流接軌:在與我們的優秀校友、企業家們的交流中,我也能夠更好地站在現實社會發展的最前沿,發掘出真問題并以此開展研究,真正地讓經濟學研究具有更廣泛的現實意義和影響力。
改革譜新篇 | 見證院系科類的變遷
我來到光華的時間并不算很長,在我的印象中有三次較大的變革。首先是當年國民經濟管理系重組重建,誕生如今的應用經濟學系,這是院史上的一次里程碑性質的事件。其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國內的大學教授都以本土博士畢業生為主,而光華的應用經濟學系作為初期開始招收海歸經濟學博士的科系,將國內的經濟學教育與國際接軌,這也為后期科系的學術人才培養做出了深厚積淀,提升了光華學術的國際影響力。近些年我們看到許多當年應用經濟學系的優秀畢業生留學歸來,成為光華新力量,我想這也是一種屬于北大人、光華人精神的傳承。最后是近些年學院推行開展的有組織科研,由多名教授與博士生共同打造一支學術隊伍,在聚焦的研究領域不斷深耕,實現很好的正向效果。
同心摘碩果 | 耕耘學術研究的課題
我想分享一下我和周黎安老師等人合作的一項關于“中國政府治理中的層層加碼現象”的研究成果。在前些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之中常常會出現政策下達時逐級提高標準的情況,我們以此現實的發現入手,注意到這在中國政府治理中是非常普遍的。我們以各級政府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為例,利用大量的數據揭示了經濟增長指標從中央到基層政府的“層層加碼”的普遍現象。我們的實證分析發現,“層層加碼”現象與地方官員的晉升激勵機制有著密切關系,相對年輕的官員更可能提出更高的經濟增長目標,而任期與目標增長率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此外,我們在研究中回溯亞洲金融危機,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提出的“保八”政策和近些年來的GDP目標設定時,發現設定目標更像是中央在向地方傳遞信息,傳遞經濟增長重要程度的一個指標,這個結論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這些年我在光華的學術研究中,深刻體會到“有組織科研”模式下的團隊協作發揮的關鍵作用。我做理論研究,發掘一個值得探討的命題后,我會基于實際去構建理論模型,同時與團隊成員一起推進數據整理分析、歸納明確結論等,有條不紊地推進項目,每個人都在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出一份力,使得學院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都取得了顯著的學術影響力。另外,做學術研究還需要恒心與堅持,有些時候,我們提出的一些假設和預想可能并不和大眾普遍的認知相同,甚至可能與普遍預期相悖,那么當你真正通過理論模型和數據處理的推算后,發現結論與自己的假設具有高度一致性,那種收獲與喜悅的感受是難以替代的,我想這也是學術研究的魅力所在。
思想映光華 | 傳承實踐創新的風采
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一批批學術人才從光華走出又回歸,形成學術傳承的脈絡。我在北大從學至教數十載,深知教師最大的欣慰是見證學生成長 ——無論他們選擇學術道路,還是走向各行各業,都能帶著光華的思想火種踐行理想、實現價值。而光華最引以為傲的,正是學子們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光華 “因思想,而光華” 的標語,絕非空談,而是行動與精神的傳承。其核心有三:一是改革創新精神。創始院長厲以寧深耕改革開放研究,推動中國經濟體制變革;如今改革未竟,更需我們立足前沿、解放思想、堅持創新。二是家國情懷。許多學生畢業后投身政府部門或奔赴邊疆,在祖國需要的地方施展所長、實現抱負。三是科學理性。經濟學雖難解釋現實中所有行為,但面對重大決策,仍需以理智科學分析、審慎抉擇。新一代光華師生必將延續這份思想力量。
光華的教育始終面向世界與未來,需將人才培養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數字經濟時代,培養經管領域復合型人才是重要命題,也是光華持續探索的方向。當前不少學生修習雙學位或輔修課程,但多與專業關聯較弱,這如同備齊食材,更需研究如何有機融合,產生適應社會需求的 “化學反應”。我親歷了互聯網進入中國并飛速發展,見證年輕創業者開啟中國互聯網時代,如今 AI 浪潮來襲,唯有躬身入局,以青年創造力開拓新領域,方能彰顯我們的教育對社會的最大價值。
四十載光華歲月流轉,我們是時代的見證者、發展的踐行者,更是文脈的賡續者、精神的傳承者。志存“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的高遠理想,心懷“敢于擔當時代重任”的滿腔熱情,我們應當去投身更廣闊的天地,書寫屬于光華人的山河文章。
翁翕,現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長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應用微觀經濟理論,信息經濟學和組織經濟學。他本科、碩士均畢業于北京大學,博士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他的研究成果發表或即將發表于國外頂級學術期刊,如Journal of Finance, Management Science, Economic Journal,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兩篇),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兩篇),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和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組織經濟學理論與應用”。翁博士在科研方面曾獲獎項有:2020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青年成果獎,2019中國信息經濟學優秀成果獎, 2019厲以寧科研獎, 2017中國信息經濟學青年創新獎,2017第十三屆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16中國信息經濟學烏家培獎。
來源 |光華40周年史冊編寫組
排版| 李珅
審閱| 塔娜
往期發布:
張崢:扎根中國,推動創新——在北大光華參與政策研究的感悟丨光華40周年
虞吉海:擁抱未知挑戰,追逐自由之旅丨光華40周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