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湖心天不暑,萬荷風裹滿身香?!苯?,盛夏的未名荷風送爽,2025北大博雅會計論壇再度啟幕,一場聚焦會計學術前沿與未來發展的思想盛宴如期綻放。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學系主辦,特邀40位曾在北大求學的會計學領域杰出學者與業界校友回到燕園,與30余位來自國內外各大高校的會計學博士生齊聚一堂,圍繞會計理論與實務的融合、會計教育的創新路徑等關鍵問題展開交流探討。
開幕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俏代表學院致辭。他指出,今年恰逢光華管理學院四十周年院慶,而本屆北大博雅會計論壇作為院慶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環,意義非凡。當前,學院各核心學科在世界范圍內的排名均穩步攀升,其中會計學與金融學領域表現尤為突出,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位列第14位。光華的學者們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了眾多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每年發表或被接收的英文論文多達40余篇。多年來,光華始終堅守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初心,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梳理領域內的關鍵議題,積極推動跨學科知識與方法的交叉融合,用中國實踐回應世界關切。同時,學院扎根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實踐,將學術研究成果有效轉化為服務政策制定的力量,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肮馊A思想力”智庫平臺更是以開放的姿態和靈活的形式,為一系列前沿、重要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他強調了會計學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期待本次論壇能進一步激發與會者的創新思維,為推動我國會計學科的繁榮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論壇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學系主任、教授麻志明主持。他簡要回顧了北大博雅會計論壇系列活動的舉辦歷程與發展成果,從最初的小規模學術研討,到如今成為匯聚海內外會計學界力量的品牌平臺,論壇見證了北大會計學科在理論創新與實踐變革中的成績與進步,并始終致力于匯聚學界智慧、推動會計領域的前沿探索與交流合作。本屆論壇精心篩選出7篇高質量論文進行交流研討,內容覆蓋AI與信息披露、審計實踐創新、公司治理優化、組織革新及政策效應等多個研究范疇,既有對前沿技術應用的探索,也有對本土實踐問題的剖析,他期待在為期一天半的議程中,大家能充分激蕩思想、互啟思路,共同在盛夏中結出豐碩的智慧果實。
論文報告
AI 在會計財務研究中的運用
Allen Huang(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會計學系教授Allen Huang率先就AI在會計研究中的應用展開分享。他從AI的發展歷程談起,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次起伏。Allen Huang介紹,圖靈測試是評估AI智能程度的經典方法——通過檢測被試者能否區分聊天對象是人還是機器,錯誤率越高,說明機器對人類智能的模擬越成功。
關于 AI 的學習模式,他解釋道,人工智能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學會”做事情:一種是“邏輯驅動”,即由人類設定好規則和邏輯,比如專家系統,通過輸入專家知識并依托推理機制做出判斷,這是早期AI的常見應用;另一種是“數據驅動”,讓機器從海量數據中自主學習規律,無需人為制定具體規則,更適用于處理復雜問題,機器學習便是典型代表,大語言模型(如ChatGPT)即屬此類。他還進一步介紹了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強化學習等機器學習的常見方式。在數據應用方面,Allen Huang指出,學者們正積極發掘并使用多元化數據源,包括公司生成的數據、利益相關者產生的數據及各類平臺數據等。盡管非傳統數據存在非結構化及其他潛在問題,但合理運用往往能提升研究的關注度與發表潛力。他特別提醒,數據之外,更應聚焦研究問題本身及變量間的影響機制。
最后,Allen Huang以自身研究項目為例,展示了AI在債券分析師報告文本信息提取中的實踐:借助大語言模型,信息提取的精確度得到顯著提升,為會計領域的文本數據分析提供了高效工具。
Real Effects of Auditors’ Integrated Audit Experience: Evidence from Client Operational Efficiency
饒品貴(暨南大學管理學院)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系教授饒品貴深入探討了審計師整合審計經驗對企業運營的實際影響。他指出,運營效率是企業盈利能力與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支撐,而審計師憑借對企業運營的了解,在審計測試中更易發現運營漏洞,進而為企業提供具有實際價值的改進建議。這既符合審計服務在商業實踐中日益凸顯的增值屬性,也能提升審計服務本身的感知價值。
饒品貴及其團隊基于審計實務,聚焦審計師同時開展內部控制與財務報告審計的“整合審計”場景,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審計師的整合審計經驗能顯著提升客戶企業的運營效率,并從信息需求與信息供給雙重視角進行了嚴謹檢驗。此外,通過與審計合伙人及企業 CFO 的深度交流,進一步為研究結論提供了實踐層面的證據支撐。
該研究創新性地將實證分析與訪談、問卷調查相結合,精準識別出審計師影響客戶運營效率的具體路徑,不僅從因果推斷角度拓展了簽字審計師專業性及內部控制審計經濟后果的學術研究邊界,更以實證證明了審計師在傳統審計價值之外的“建議價值”。報告引發了現場的熱烈討論,與會者們圍繞“如何更精準識別審計師的獨立作用”、“如何有效區分審計業務與咨詢業務的價值邊界”等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為后續研究深化提供了多元思路。
When IR meets AI: The Impact of Generative AI on Corporat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
賈 寧(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賈寧分享了其關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公司信息環境的研究。她首先闡釋,生成式人工智能G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如ChatGPT、DeepSeek等)是一類能根據自然語言提示創造新內容的技術,憑借多功能性、靈活性及低使用門檻,尤其適配公司信息披露這類多任務、動態化的工作場景。
由于企業級GAI的采用數據較難獲取,該項研究以公司是否設立投資者關系(Investor relations, IR)部門作為代理變量——因IR部門是GAI工具的積極應用者,且其設立與否及規模具有相對穩定性,可有效反映企業在信息披露中對GAI的運用情況。研究以ChatGPT的公開發布作為外生沖擊事件,采用雙重差分法(DiD)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采用GAI的公司,其信息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具體表現為股票買賣價差縮小、收益波動率降低;這一效應在IR人員精通GAI技術或任期較短的公司中更為突出。進一步的機制檢驗揭示,GAI主要通過兩個路徑發揮作用:一是促使IR部門增加信息披露總量,二是提升市場對已披露信息的吸收效率。值得關注的是,研究發現GAI主要增強了公司對“好消息”的披露力度,對“壞消息”的影響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信息披露的非對稱性。
該研究首次為GAI應用于IR職能如何改變公司信息環境提供了實證證據,既拓展了投資者關系領域的研究深度,也為理解人工智能在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實際影響提供了關鍵洞見,引發了現場對技術賦能與信息公平性的深入思考。
標準制度壓力下的企業產品行為研究
王雄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財務系教授王雄元聚焦標準化制度對企業產品多元化的影響展開了分享。他指出,我國標準化制度作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石,兼具強制規范與市場競爭雙重屬性,既是主動塑造產業發展路徑的制度工具,也是參與國際博弈的戰略基礎;但同時也對企業形成了顯著的制度壓力。處于不同市場地位的企業,會基于制度壓力的異質性及自身資源稟賦,采取差異化的響應策略。
研究發現,標準制度的壓力呈現出非對稱性特征:行業標準的累積會顯著提高領導企業的產品多元化水平,卻會降低跟隨企業的多元化程度。這種分化效應在不同類型的標準中表現得更為突出——以往年度實施的標準、技術類標準、市場導向型標準以及推薦性行業標準,對行業領導者與跟隨者所施加的非對稱壓力尤為明顯。進一步研究揭示,實力相對較弱的行業領導者可能采取妥協策略,例如發展與跟隨者趨同的技術,或與之開展合作研發;而具備技術優勢的行業跟隨者并非被動順從,也存在規避甚至反抗制度壓力的可能性。
該研究系統剖析了標準化制度壓力下,不同競爭地位的企業如何依據自身條件調整產品經營行為,深入探究了制度壓力異質性、企業資源稟賦與戰略響應之間的復雜互動機制,為理解標準化在塑造產業競爭格局和企業微觀行為中的作用提供了全新視角,也為企業在制度約束下制定戰略決策及政策制定者優化標準體系提供了有益參考。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Aha Moments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曾建光(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創造力作為推動人類進步的核心動力,其內在運作機制尚未被完全揭示。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系教授曾建光及其團隊通過元分析方法整合多組實驗數據,聚焦創造力形成過程中的大腦動態機制,深入探究“頓悟時刻”(Aha Moments)與強化學習之間的神經關聯。通過對比與創造力相關的預測誤差和一般性預測誤差在大腦神經機制上的異同,進而解答兩個核心研究問題:大腦如何處理創造性任務?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認知機制與常規問題解決存在何種本質區別?
研究發現,與創造力相關的更強神經激活發生在中皮質邊緣獎勵通路中,這一結果直接證實了創造力與大腦內在獎勵信號的深度關聯;同時,創造力與預測誤差在認知控制和監控功能上存在共享機制,這也解釋了二者在“突發性”和“驚喜性”上的共同神經基礎。值得關注的是,相較于一般性預測誤差(PE),創造力相關的獨特神經網絡集中在左下頂葉皮層、前扣帶回皮層和中央前回,這些區域的激活揭示了創造力中“適當性判斷”的神經機制,即創造性成果既需突破常規,又需符合問題情境的內在邏輯。
這項研究通過神經科學視角為理解創造力的認知本質提供了全新實證依據,其結論不僅有助于解析個體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機理,更為組織創新管理中員工獎勵及如何構建創造性思維團隊提供了微觀層面的啟示。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突破性發現,引發了現場對神經科學與管理學交叉研究的熱烈討論,為組織創新領域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方法論路徑。
控制鏈長度與地方國有企業投資效率——基于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背景的再檢驗
胡中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許曉芳(北京工商大學數字書院/商學院)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學系博士生胡中慧與合作者北京工商大學數字書院副院長(負責人)、教授許曉芳,聚焦地方國有企業控制鏈長度與投資效率的關聯機制共同匯報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控制鏈長度與投資效率之間的關系受到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的顯著影響。
從全樣本區間來看,控制鏈長度與投資效率不存在顯著相關性;基于2013年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為節點的分段檢驗顯示,改革前,控制鏈長度與投資效率顯著正相關(與以往文獻結論保持一致);而改革后,控制鏈長度與投資效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經實施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并以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簡稱“兩類公司”) 持股做雙重差分(DID)檢驗,結論仍然成立。進一步的機制檢驗顯示,改革前,控制鏈長度與投資效率的正相關關系,在地方政府干預較強、委托代理問題較輕的企業中更為顯著;改革后,二者的負相關關系則在委托代理問題較嚴重的企業中更顯著,在地方政府干預較強與較弱組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改革帶來的政府干預程度的顯著下降和委托代理問題的相對凸顯,是控制鏈長度與投資效率二者關系逆轉的重要原因。
該研究通過動態視角重新審視了國企治理結構與投資行為的關系,為理解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如何重塑企業治理邏輯提供了實證依據,引發了現場關于“制度變革中企業治理最優模式”的熱烈討論。
關鍵審計事項具有信息含量嗎?來自投資者互動平臺的證據
趙健宇(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管理會計系助理教授趙健宇聚焦關鍵審計事項(KAM)披露對投資者行為的實際影響展開了分享。研究采用回歸斷點與雙重差分(RDD-DID)相結合的方法,探究關鍵審計事項披露是否會促使投資者在在線互動平臺(IIP)上的討論話題發生結構性轉變。為精準捕捉相關討論,研究通過“關鍵詞匹配”與“DeepSeek-R1模型”兩種方式,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構建了與關鍵審計事項相關的問題數據集。
結果顯示,在半年報披露日期前后,與關鍵審計事項相關的問題討論強度未呈現顯著的不連續性;但在年報披露前后的[-15,+15]、[-30,+30]及[-60,+60]天窗口期內,這類問題的數量顯著增加,且這一結論在多項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橫截面檢驗結果進一步發現,散戶投資者持股比例、關鍵審計事項的獨特性以及公司信息環境等因素,會對上述結果產生顯著影響。此外,研究還觀察到,在關鍵審計事項披露后的[0,+30]天窗口期內,若投資者互動平臺中與關鍵審計事項相關的問題占比越高,公司的異常交易量也顯著更大,間接印證了關鍵審計事項對投資者決策的實際影響。
該研究通過投資者互動數據,為關鍵審計事項的信息含量提供了來自市場微觀主體的直接證據,不僅豐富了審計信息披露經濟后果的研究,也為理解投資者對審計信息的接收與反應機制提供了新視角,與會者們就“審計信息披露如何更精準服務投資者” 展開了更為深入的討論。
“空桑琴瑟葉,實麥舊新交?!碑斂丈V瞥傻那偕匦伦囗懷鄨@畢業季的離曲,夏至的新麥與陳麥也在歲月流轉中完成了又一次完美接力。盛夏的燕園,既回蕩著會計學術思想的激發與碰撞,也氤氳著校友重逢的感動與溫情。從AI技術如何重塑會計研究范式,到國企改革背景下治理結構的創新路徑;從審計信息價值的深度挖掘,到跨學科碰撞出研究的新視角——本屆論壇拋出的一系列前沿命題,如同投入未名湖的一顆顆問路之石,將持續激蕩起學界探索的漣漪。作為連接學界專家、青年學子與企業校友的橋梁,北大博雅會計論壇不僅搭建了跨代際、跨領域的高端交流平臺,加固了校友間的情感聯結,更以扎實的實證研究與前瞻性探索為依托,讓青年學者得以在資深專家的點評中打磨研究思路、拓寬學術視野,生動詮釋了光華會計學系薪火相傳的活力與潛力,同時為我國會計學術的深化發展、教育模式的創新突破注入了強勁動能。與會者帶著豐碩的學術收獲與對學科未來的深層思考踏上歸途,心中共同懷揣著一份期待:待到來年燕園再聚,必將見證中國會計學科在理論突破與實踐創新的雙向奔赴中,綻放出更加繁榮的光彩。
北大博雅會計論壇
北大博雅會計論壇作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一項重要學術活動,每年都會吸引眾多會計學界的校友和專業人士參與。論壇秉承光華管理學院“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集光華學者之智慧,建深度交流之平臺,通過分享討論學術研究成果,助力會計學術發展,推動社會進步。通過這樣的平臺,不僅促進了會計學術交流,也為北大校友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契機,增強了校友網絡的凝聚力和學院的學術影響力,同時也為我國會計學科的未來發展和優秀人才的培育貢獻了力量。
來源| 北大光華學術咨訊
審閱| 塔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