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民營養計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國家戰略相繼落地,當“吃動平衡”、“精準營養”成為國民熱議的健康關鍵詞,一所高校的專業布局正與時代需求同頻共振——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這一2020年獲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新興學科,自2021年正式招生以來,便以“交叉融合”為特色,以“守護健康”為使命,在食品科學與營養健康的交叉領域深耕細作,為行業培育著既懂理論又通實踐的“健康守護者”。
應勢而生:錨定國家戰略,回應民生需求
“專業的誕生,是對國家戰略的精準呼應,更是對國民健康需求的積極回應?!焙幽限r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健康系主任高曉平的話語,道出了專業建設的初心。
回溯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發布,為國民飲食健康劃出科學坐標;2017年,《國民營養計劃》出臺,明確要“提升國民營養健康水平”;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啟動,將“合理膳食”列為重大行動之一……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推動營養與健康領域從“關注食品安全”向“追求營養精準”升級,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河南農大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敏銳捕捉到學科發展機遇,于2020年申報新增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同年獲教育部批準,2021年迎來首批本科生。
“我們希望打破傳統食品專業與營養學科的壁壘,培養既懂食品加工技術,又通營養健康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高曉平強調,專業從籌建之初就確立了“立足全產業鏈、服務大健康”的定位,既要解決“吃得安全”的基礎問題,更要攻克“吃得健康”、“吃得精準”的進階課題。
特色培養:融貫多學科,鍛造硬本領
走進該專業的課堂,分為七大體系:科目設置豐富多彩,有健康類課程,營養類課程,化學類課程,分析類課程,工程類課程,工藝類課程,其他類課程等。涵蓋了40多種細分類別。從食品化學角度分析糖分替代物的穩定性,有人用營養學知識測算熱量攝入標準,還有人通過信息科學工具調取消費群體的健康數據——這種多學科交叉的思維碰撞,正是專業課程體系的生動縮影。
專業以食品科學為核心骨架,系統性融入營養學、生理學、信息科學等學科血肉,構建了“基礎理論+前沿技術+實踐應用”的三維課程體系。其中,營養生理學、基礎營養學、應用營養學等課程筑牢“營養認知”根基;食品化學、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學等課程錘煉“食品解析”能力;健康管理學、食品加工與保藏等課程則搭建“實踐轉化”橋梁。更值得一提的是,針對“精準營養”的發展趨勢,專業創新開設“營養與健康大數據管理”“食物系統與營養健康”等課程,讓學生早早接觸行業前沿。
“課程設置既讓我們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能緊跟技術潮流?!?022級學生林志慧分享道,“比如在‘營養與健康大數據管理’課上,我們用數據分析工具處理社區居民的膳食調查數據,能直觀看到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營養缺口,這種‘讓數據說話’的方式,讓我對‘精準營養’有了全新認識?!?/p>
除了課堂教學,專業更注重通過“產學研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依托河南省肉制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河南省肉品加工與安全國際聯合實驗室等10余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學生可以參與食品營養成分檢測、功能食品研發等課題;而與鄭大二附院、巴奴集團、好想你集團、思念集團等20余家單位共建的教學科研基地,則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健康管理師、食品研發員、營養師等崗位的機會。
除了課堂教學,專業更注重讓學生在“接地氣”的實踐中成長。每年積極組織全省范圍實習,讓學生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與生產一線:在鞏義市稽含園菊花種植專業合作社,趙培均、李倩博士帶著學生們蹲在菊花園里觀察長勢,手把手教農戶辨別病蟲害;在加工車間,師生們一起調試烘干設備,記錄不同溫度對菊花黃酮含量的影響;針對當地“小相菊花”銷路拓展問題,大家還結合營養學知識,幫合作社設計“菊花茶”的便攜茶飲包裝,提出開發菊花保健品的思路等。圍繞種植技術升級、加工工藝優化、產品研發創新等提出建議,強調通過引入先進技術設備、深化校企合作提升產業附加值。
師資與平臺:強后盾支撐,育創新人才
專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支“學術硬、實踐強”的師資隊伍。現有26名教師中,23人擁有博士學位,17人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職稱,19人擔任碩士生導師,構成了一支“老中青結合、產學研并重”的教學團隊。其中,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高層次人才1人,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省教學標兵3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深耕食品營養教學一線,省高層次人才帶領團隊攻克功能食品研發難題,省教學標兵則在課堂上用生動案例點燃學生興趣。
這支隊伍不僅教學功底扎實,科研實力同樣亮眼: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省部級課題30余項,研發成果發表于SCI、EI等高水平期刊的論文超100篇,科研總經費逾2000萬元;教學成果豐碩,打造了5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省級課程思政樣板課,與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化學出版社合作編寫13部專業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學有范本、研有方向”的優質資源。
“老師不僅會教我們課本知識,還會帶我們參與‘富硒食品的營養功能評價’等課題,從實驗設計到論文撰寫全程指導?!绷种净壅f,這種“手把手”的培養模式,讓她從“課堂學習者”逐漸向“科研參與者”轉變。
成長與展望:守初心前行,向未來賦能
對于未來,高曉平主任充滿信心:“隨著國民營養意識的提升和‘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推進,食品營養與健康領域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我們將繼續完善課程體系,深化產學研合作,培養更多能扎根行業、服務民生的人才,讓專業成為守護公眾健康的‘人才孵化器’。”將秉持“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良工鍛煉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的工匠精神,為培養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人才鞠躬盡瘁。
從響應國家戰略到回應民生需求,從融合多學科知識到鍛造實踐本領,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食品與健康的交叉賽道上穩步前行,為“健康中國”的藍圖增添著濃墨重彩的一筆。(記者 崔斌偉 張學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