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太倉劉家港,鄭和在此起錨七下西洋,書寫了人類航海史上的壯麗篇章;620年后的今天,這場史詩般的航程仍被續寫,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命。
時值鄭和下西洋620周年,太倉首部國家重點精品文旅微短劇《鄭和下西洋:滄海新途》,于7月10日舉辦首映儀式。這部劇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響,更是推動太倉文旅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將成為向世界展示江南文化“開放包容”基因的重要載體。
本劇由中共太倉市委宣傳部、太倉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指導,太倉市融媒體中心(傳媒集團)、蘇映影業(蘇州)有限公司出品,太倉市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太倉臨港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紅果短劇、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太倉市瀏河鎮人民政府特別支持。
《繁花》播出后,上海黃河路成為劇迷們追捧的熱門景點;一部《我的阿勒泰》又將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現于公眾視野;劉亦菲主演的《去有風的地方》更是讓大理成為年輕人爭相奔赴的地方。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影視作品對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廣的重要性,紛紛加大對影視創作的支持力度。這種“雙向奔赴”的態勢,對推動文化繁榮、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明天,也就是7月11日,是中國航海節暨鄭和下西洋620周年,太倉作為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太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查焱表示,太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打造精品力作,重點打造微短劇,以此弘揚“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的鄭和精神,促進文明互鑒,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微短以“鄭和下西洋”這一國家重大題材為藍本,以“航海圖之謎”為敘事線索,聚焦鄭和下西洋這一中國航海史上的輝煌篇章,構建古今對話的戲劇空間。故事講述了鄭和船隊后裔鄭梓玥從鬼馬少女轉變為“鄭和寶藏”的堅定守護者,并與天才密碼學家陳奉一攜手解密尋寶,通過“48 小時限時解謎”的創新敘事。
首映儀式上播放了前3集和后3集特別剪輯版。該劇通過年輕觀眾喜愛的懸疑推理形式,輔以經歷史專家核證的細節還原,讓鄭和故事既有歷史的筋骨,又有著時尚的外衣。劇中精心設計的AR技術呈現,將帶觀眾穿越時空觸摸歷史,展現600多年前寶船艦隊的技術輝煌與文明氣度。
微短劇制片人、總編劇、蘇映影業總經理王子元攜本劇導演張錦城、策劃唐田甜、主演王格格、王一鈞、何澤宇、冷心清、邵嘉等核心主創陣容亮相,正式揭開這部匠心之作的神秘面紗。
王子元說,創作過程中,太倉提供了優秀的拍攝場地和一系列影文旅融合的創意,讓微短劇能夠更好地把太倉元素和太倉IP進行深入磨合,最終呈現出一部既蘊含深厚文化底蘊又充滿時代品質的微短劇佳作。
“當600多年前的一幕幕,以資料的形式呈現在面前時,我感到很震撼。去鄭和公園勘景時,古船木板的吱嘎聲,木板陳舊的紋理,都讓我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年代。”張錦城以“用現代視角解構航海史詩”闡述創作初心,揭示“在歷史褶皺里尋找人性光輝”的深刻立意,他坦言,鄭和七下西洋花了28年的時間,人生能有幾個28年,鄭和堅韌、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的精神值得學習一輩子。
主演們則一一分享塑造航海傳奇的心路歷程。“有一場追逐戲是在瀏河古鎮的巷子里拍的,曲徑通幽的窄巷和古樸的青石板路,都讓我有種古今交互、有種歷史的宿命感。”王一鈞對瀏河很有好感,當地居民也非常的熱情,還推薦了本地的小吃鱭魚餅。
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是中華民族勇于探索未知、致力于和平交往、推動文明互鑒的不朽豐碑。此次首映儀式的圓滿成功,開啟了太倉“以劇為媒,向海圖強”的全新征程,以精品內容為使命,用光影續寫“云帆高張,晝夜星馳”的航海史詩,講好中國故事,最終呈現出一部既蘊含深厚文化底蘊又充滿時代品質的微短劇佳作。
據悉,微短劇《鄭和下西洋:滄海新途》正式定檔于2025年7月26日,共11集,每集6-7分鐘,網臺聯動播出;江蘇廣電影視頻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抖音、紅果、咪咕等多平臺將全媒體宣發播出。
(編輯:晚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